您当前位置: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 办公部门 >> 教科室 >> 浏览信息
泰兴四中校本课程示例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佚名 | 日期:2016-10-24 9:33:23 ] 字体:[ ]

 

示例一:

学校课程规划样式

学校名称

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负责人

 

高小兵

联系

方式

15295282015

学校背景分析与学生需求评估: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以学校为基地,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黄桥地区历史资源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教师按一定课程编制程序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我校位于千年古镇黄桥新区,学校始终坚持“学生第一,质量至上”的办学理念,努力追求“ 师德高品位、师资高素质、教学高质量 ”的办学目标和“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良好学力和创新精神的中国现代人” 育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关心学生,强调“一个都不能少”、 “从最后一名抓起”。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形成“团结、守纪、求实、创新”的校风,“爱生、敬业、务实、创新”的教风和“崇德、勤学、奋发、超越”的学风。我校的教育科研坚持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相结合、与学生“终生学习”目标的实现相结合、与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相结合、与教师的发展相结合,因此,学校鼓励老师开发各种形式的校本课程,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已成为我校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我们经问卷调查、个别咨询等方式,初步了解到学生对黄桥地方历史有强烈的认知需求以及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迫切愿望。《黄桥的那年那人那事》校本课程就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需求,适应了学生不同性格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作用,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

课程目标:

“最原始、最基本、最唯物的就是乡土教材。”乡土历史资源是点亮校本课程的有效载体,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生动教材。黄桥作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的典范,一块残碑、一座建筑、一条老街、一个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本课程就是要梳理出黄桥在特定时期重要性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理解黄桥历史的变迁与延续,局部与整体,从而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

用经验化的方式推进校本选修课程的实施,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情感的成长。通过开展主题阅读、实地参观、社会调查、互助交流等,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让师生共同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构建动态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师生共同创建过程。通过网络平台、史料解析、图像展示、情境再现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走进和感悟黄桥历史过程中,搭建学习历史的实践平台,推动学生发现、记录、认知“身边的历史”,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史料实证”精神和对历史理解与研究能力。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本课程从黄桥地区的“民风民俗”、“人文精神”、“经济活动”、“红色文化”等方面加以构建,坚持培养学生乡土意识、人文意识以及热爱家乡、传承文明的价值取向。

通过引导学生对社会历史的观察和思考,促进“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增强“以史为鉴”的自觉性。让学生从昨日黄桥吸收精神营养,服务于今天黄桥的新征途。

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

校本课程的开发既依据学校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又借助于黄桥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根据课程编制原则和学生实际需求,在反复研究、协商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黄桥的那年那人那事》的课程体系,即为家乡民俗、家乡文化、历史人物、商业经济、红色文化为体系,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爱家爱国情怀。

本校本课程着重对黄桥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探讨。首先让同学们感知黄桥地区朴实的方言,体会地区文化特色。其次着重介绍了黄桥地区重要的古典建筑,引导学生走进黄桥老街,探寻古今商业足迹。主要介绍的古迹有: 24条古街巷,这些街巷沿街多以店面房为主,前店后作,巷道较宽,两旁建筑屋檐低矮,青砖小瓦,硬山屋面,用材粗大,举折平缓,矮挞子门,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明清以来的历史原貌。镇内有古寺庙3座及7个宗祠;还保存有大批唐、宋、明、清石刻、木匾等。再次带领学生领略舌尖上黄桥的魅力,品味黄桥美食,最出名的不外呼黄桥烧饼、黄桥美味鲜、刘陈猪四宝、黄桥肉渣等。这些特色小吃不仅给人以美味,还让人在品味的同时,品出蕴含其中的历史芬芳。接着让学生对话历史人物,顾孝子的孝道故事、何氏十大家训,让人深刻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对优秀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和时代需求。最后,介绍黄桥的红色文化,透过《黄桥决战》的震撼场景、黄桥烧饼的感人故事,让学生重温那硝烟弥漫的战火岁月。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附:校本课程内容结构

第一讲  感知朴实方言

第二讲  走进古典建筑

    第一课时  何氏宗祠    第二课时  黄桥的寺庙与民居群

第三讲  品味舌尖黄桥

    第一课时  黄桥烧饼    第二课时  黄桥美味鲜、刘陈猪四宝

第四讲  探寻商业足迹

    第一课时  黄桥老街    第二课时  百年老店

第五讲  对话古代人物

    第一课时  顾孝子——顾昕    第二课时  敕命义士——何济 

    第三课时  太仆寺少卿——何棐

 

第六讲  陶醉人文气息

    第一课时  丁文江、韩秋岩    第二课时  丁西林、朱履先

第七讲  发掘红色文化

    ——黄桥决战

课程实施与管理:

我们教师教的方式和转变学生学的方式,立足“以学定教”,实施教材与乡土资源,课内与课外,人文素质与应试的有机整合;立足“学以致用”,多途径地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一、转变课程教学方式

1.历史教学渗透地方史课程资源。

结合教材知识应当补充乡土史课程资源,可以缩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时空距离,提高历史课的效率,如“黄桥决战”与“皖南之变”。宋明理学与“何氏家族”都是点亮历史知识的火光。

2.课程实施结合时事热点。

历史校本课程的终极目的,都不是以学生知识理论多少为标准,不是让学生去记住多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是为了获得对历史的深入认识,掌握科学分析、正确看待历史的方法,能够吸收历史的经验与教训,用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社会实践。简言之,历史的教学,应该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充实洋溢的时代内容,只有这样,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3.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

我们一方面积累黄桥地方的风土人情、文物古迹、古籍族谱和民间故事,以透视历史的缩影和重温历史的足迹。另一方面通过鉴赏《黄桥决战》、《何氏家风》等音像资料以解读历史的意趣。

二、用经验化方式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把乡土历史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出来,首先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读本,然后让他们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去查找文献资料,走访历史遗迹,展示学习成果(如历史小论文、专题小报等)。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切实感受家乡厚重的历史文化,油然而生爱家、爱国的情怀。

2.举办专题讲座。

邀请民俗专家、革命前辈到校开展“黄桥地方历史人物”、“红色黄桥”、“黄桥烧饼制作”等讲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的主题依据课程和学生的需要而确定。研究侧重点从“是什么”向“为什么”过渡,即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的客观史实,进而做出评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三、加强统筹,增强各环节的交流和合作。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相应的学校支持。首先需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在学校现有条件下获取必要的政策和物质方面的支持。其次,增强课程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要经常保持事务化的交流,适当进行集体理论研修,集思广益,利用集体智慧解决遇到的困难。再次,要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要自始至终把学生的需求作为导向并实施调整。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做到五个明确。一是明确课时,每周1课时,共13课时。二是明确课表,按计划课时安排课表,使课程落实有保障。三是明确人员,本课程共5名成员,均具有本科或研究生学历,教学经验、能力都较强,实行分工负责、协调运行。四是明确开展方式,采用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开展,每学期考试一次,每位选修学生写一篇小论文,定期出好成果展示小报。五是明确评价机制,真正调动课程实施的师生的积极性。

四、进一步加强管理

1、学校管理

1)学校负责构思并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教导处做好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工作;(2)学校制定校本课程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考核;(3)学校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4)教导处注意积累课改资料,及时提供教改信息;(5)学校领导要经常深入校本课程课堂,指导听课、评课工作,和实施教师一起研究教学,保证该课程的顺利实施;(6)教导处做好校本课程实施的经验的推广和应用。

2、教学管理

1)施教教师每学期根据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撰写教案。做到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2)重视教师配备。选择有特长、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3)重视教师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个别学习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对实施本课程的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定期组织理论学习,集体教研,以提高校本课程施教能力。(4)重视校本课程的评价。校本课程的评价将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重视教师和学生的过程评价。(5)重视校本课程的指导。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将邀请有关专家和上级领导及时指导、帮助,以使课程开发更具实效性。

课程评价: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的本质是自主学习,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主学习。其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较好方式。因而,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特别注重课程评价方式的创新和完善。

一、评价原则

本课程评价重在学习的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对学生参与的程度、意愿和出勤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重在亲身参与探究活动获得的感悟和体验,注重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论和自我改进,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学会“探究——反思”,发现自我,欣赏自我与他人的过程,真正使评价成为一种激励和促进的手段。

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评价的主体既可以使老师,也可以是学生本人,还可以是学习的小组,依据评价目标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不同侧面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学习小组互评、指导老师评价等三个层面。

三、评价内容的开放性和书面化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对评价的内容分为开放性和书面化两形式。

首先,体现开放性。主要考察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状态: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在研究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在研究活动中获取的成果情况以及探究能力的发展情况。

另外,要求学生撰写实地走访的参观心得、历史小论文、学习感悟,多种形式进行书面考评,依据学习态度、考勤情况、作业完成等第综合评定,并上传到学生成绩档案袋保存。

四、评价手段、方式的多样化

评价要贯穿在社会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具体方案可以由指导老师制定,也可以由学生本人或活动小组设计,师生共同协商。教师评价和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展示活动的评价相结合,定期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课程保障: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和载体。而校本课程的实施机制和运行方式,对确保其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通过专家引领、业务学习、名师交流等方式加大对教师在课程理念、撰写技术、实施程序等方面的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探作能力。

其次,建立健全课程组织机构,对课程文本、教学方案、上课情况、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监控。制定合乎校情的管理岗位职责、教师培训制度、教学管理条例、评价制度,确保实施的正常化和有效性。

再次,以行动计划的制定保证课程实施的持续性,加强对课例的研究,注重反思,依据学生需求的变化和课程设置的原则,适时调整课程内容和实施计划,确保校本课程永葆活力。

最后,加强与学校沟通,在现有条件下获取必要的政策和物质方面的支持。

 

 

 

 

 

 

 

 

 

 

 

 

示例二:

《黄桥的那年那人那事》校本课程案例样式

开发人员

高小兵、余果、顾冬健、房俊、蒋雯

课时数

13课时

适用

年级

高一年级

课程目标

500字以内)

“最原始、最基本、最唯物的就是乡土教材。”(徐特立语)乡土历史资源是点亮校本课程的有效载体,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生动教材。黄桥作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的典范,一块残碑、一座建筑、一条老街、一个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本课程就是要梳理出黄桥在特定时期重要性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理解黄桥历史的变迁与延续,局部与整体,从而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

用经验化的方式推进校本选修课程的实施,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情感的成长。通过开展主题阅读、实地参观、社会调查、互助交流等,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让师生共同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构建动态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师生共同创建过程。通过网络平台、史料解析、图像展示、情境再现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走进和感悟黄桥历史过程中,搭建学习历史的实践平台,推动学生发现、记录、认知“身边的历史”,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史料实证”精神和对历史理解与研究能力。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本课程从黄桥地区的“民风民俗”、“人文精神”、“经济活动”、“红色文化”等方面加以构建,坚持培养学生乡土意识、人文意识以及热爱家乡、传承文明的价值取向。

通过引导学生对社会历史的观察和思考,促进“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增强“以史为鉴”的自觉性。让学生从昨日黄桥吸收精神营养,服务于今天黄桥的新征途。

 

课程内容和

计划

2000字以内)

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既依据学校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又借助于黄桥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根据课程编制原则和学生实际需求,在反复研究、协商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黄桥的那年那人那事》的课程体系,即为家乡民俗、家乡文化、历史人物、商业经济、红色文化为体系,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爱家爱国情怀。

黄桥,黄桥镇地处长江北岸苏中平原,南临长江、东靠黄海、北通广大的苏北平原,位于泰兴、如皋、海安、姜堰、靖江县(市)中心,是苏中、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集镇之一,也是泰兴东部地区经济、文化、商贸和交通中心。据史料记载,黄桥地区约成陆于新石器时代。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就留下了我们祖先活动的足迹。此后又经过数千年生生不息的繁衍,至汉代即出现了“永丰里”这个黄桥原始的名字。至明清“永丰镇”便改称“黄桥镇”流传至今。它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

本校本课程着重对黄桥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探讨。首先让同学们感知黄桥地区朴实的方言,体会地区文化特色。其次着重介绍了黄桥地区重要的古典建筑,引导学生走进黄桥老街,探寻古今商业足迹。主要介绍的古迹有: 24条古街巷,这些街巷沿街多以店面房为主,前店后作,巷道较宽,两旁建筑屋檐低矮,青砖小瓦,硬山屋面,用材粗大,举折平缓,矮挞子门,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明清以来的历史原貌。镇内有古寺庙3座及7个宗祠;还保存有大批唐、宋、明、清石刻、木匾等。再次带领学生领略舌尖上黄桥的魅力,品味黄桥美食,最出名的不外呼黄桥烧饼、黄桥美味鲜、刘陈猪四宝、黄桥肉渣等。这些特色小吃不仅给人以美味,还让人在品味的同时,品出蕴含其中的历史芬芳。接着让学生对话历史人物,顾孝子的孝道故事、何氏十大家训,让人深刻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对优秀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和时代需求。最后,介绍黄桥的红色文化,透过《黄桥决战》的震撼场景、黄桥烧饼的感人故事,让学生重温那硝烟弥漫的战火岁月。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课程计划:

我们坚持“综合实践活动课与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相结合”和“教师统筹、指导和学生参与相结合”的原则,着力体现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本土性和实践性。在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过程中,一方面,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引入其中为他们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供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展给教师参与新课程提供了一个新舞台,使教师有了展现专业和特长的机会,激发教师理论探究和参与新课程实践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本课程组共5名成员。主要在高一年级开设校本选修课程,每两周1课时,共13课时,采用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开展,每学期考试一次,每位选修学生写一篇小论文,定期出好成果展示小报。

课程实施计划和建议

1000字以内)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即教育不能与生活的联系,教育就是经验学习、重现或改造的活动,经验从做中学。因此,我们教师教的方式和转变学生学的方式,立足“以学定教”,实施教材与乡土资源,课内与课外,人文素质与应试的有机整合;立足“学以致用”,多途径地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转变课程教学方式

1.历史教学渗透地方史课程资源。

结合教材知识应当补充乡土史课程资源,可以缩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时空距离,提高历史课的效率,如“黄桥决战”与“皖南之变”。宋明理学与“何氏家族”都是点亮历史知识的火光。

2.课程实施结合时事热点。

历史校本课程的终极目的,都不是以学生知识理论多少为标准,不是让学生去记住多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是为了获得对历史的深入认识,掌握科学分析、正确看待历史的方法,能够吸收历史的经验与教训,用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社会实践。简言之,历史的教学,应该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充实洋溢的时代内容,只有这样,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3.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

我们一方面积累黄桥地方的风土人情、文物古迹、古籍族谱和民间故事,以透视历史的缩影和重温历史的足迹。另一方面通过鉴赏《黄桥决战》、《何氏家风》等音像资料以解读历史的意趣。

二、用经验化方式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把乡土历史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出来,首先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读本,然后让他们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去查找文献资料,走访历史遗迹,展示学习成果(如历史小论文、专题小报等)。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切实感受家乡厚重的历史文化,油然而生爱家、爱国的情怀。

2.举办专题讲座。

邀请民俗专家、革命前辈到校开展“黄桥地方历史人物”、“红色黄桥”、“黄桥烧饼制作”等讲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的主题依据课程和学生的需要而确定。研究侧重点从“是什么”向“为什么”过渡,即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的客观史实,进而做出评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三、加强统筹,增强各环节的交流和合作。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相应的学校支持。首先需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在学校现有条件下获取必要的政策和物质方面的支持。其次,增强课程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要经常保持事务化的交流,适当进行集体理论研修,集思广益,利用集体智慧解决遇到的困难。再次,要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要自始至终把学生的需求作为导向并实施调整。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做到五个明确。一是明确课时,每周1课时,共13课时。二是明确课表,按计划课时安排课表,使课程落实有保障。三是明确人员,本课程共5名成员,均具有本科或研究生学历,教学经验、能力都较强,实行分工负责、协调运行。四是明确开展方式,采用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开展,每学期考试一次,每位选修学生写一篇小论文,定期出好成果展示小报。五是明确评价机制,真正调动课程实施的师生的积极性。

 

课程评价方式1000字以内)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的本质是自主学习,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主学习。其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较好方式。因而,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特别注重课程评价方式的创新和完善。

一、评价原则

本课程评价重在学习的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对学生参与的程度、意愿和出勤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重在亲身参与探究活动获得的感悟和体验,注重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论和自我改进,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学会“探究——反思”,发现自我,欣赏自我与他人的过程,真正使评价成为一种激励和促进的手段。

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评价的主体既可以使老师,也可以是学生本人,还可以是学习的小组,依据评价目标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不同侧面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学习小组互评、指导老师评价等三个层面。

三、评价内容的开放性和书面化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对评价的内容分为开放性和书面化两形式。

首先,体现开放性。主要考察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状态: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在研究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在研究活动中获取的成果情况以及探究能力的发展情况。

另外,要求学生撰写实地走访的参观心得、历史小论文、学习感悟,多种形式进行书面考评,依据学习态度、考勤情况、作业完成等第综合评定,并上传到学生成绩档案袋保存。

四、评价手段、方式的多样化

评价要贯穿在社会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具体方案可以由指导老师制定,也可以由学生本人或活动小组设计,师生共同协商。教师评价和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展示活动的评价相结合,定期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教学方案设计(至少12课时,至多20课时。每课时2000字以内,格式自拟,可另附纸)

见下教案示例

 

示例三(教案):

 

第一讲    感知朴实方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次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的黄桥方言,体会方言在文学著作中的魅力,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资源共享,力求做到生生共享、师生共享,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与他人交流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本次主题活动,感受到黄桥方言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保护方言、学习方言的欲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语言、热爱家乡文化、热爱家乡历史的情感。

教学的重难点:

1)理解黄桥地方语言特色,掌握黄桥方言的一些特殊词汇。

2)体会黄桥方言的发音特点。

 

教学过程:

 

播放泰兴方言类栏目《白果树下》视频,引出课题。

 

1、黄桥方言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

师:黄桥方言你们会说吗?正常说什么话?你认为方言重要吗?

生:小组讨论,黄桥方言的使用情况及人们的认识态度,调查结束作分析总结。

 

思考:方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

 

师:你还会说那个地方的方言?

生:略

 

2黄桥方言发音特点的调查及分析

师:你知道黄桥方言的发音特点吗?大家根据课前调查的结果讨论一下

生:黄桥方言内部的一致性很强,略有地域差异。 

课件出示关于黄桥方言的简单介绍,让学生对黄桥方言的历史及特点有大致的了解。

3、黄桥话分类搜集及整理

    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搜集整理一些常用常说或日渐被人淡忘的黄桥话。

在课前收集一些有关黄桥方言的资料,学生之间分享。资料分别分成几个板块,如:天时地理 方位,亲属 称谓 代词,身体 疾病 医疗,房舍 用品,服饰 饮食,动物 植物,交往 动作,性质 状态 副词等。学生结合后面括号的注释,用方言读出这些耳熟能详的资料。

为了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出示词组、图片、歌谣,让学生用黄桥方言读出来,并解释它们的意思,说明其中部分物品的用途。这里要侧重鼓励学生大胆展现自我,促进学生交流。

黄桥方言历史悠久,在很多文学著作中都有迹可寻,“追朔文学”环节会列举出部分方言的历史典故,出自哪本书,什么意思。让学生读读,细细品味。

 

4、课后活动

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编排一个方言类的节目,课后排练。

 

 

 

 

 

 

 

 

 

 

 

 

 

第二讲    走进古典建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黄桥著名的古典建筑,并指导学生梳理黄桥的历史,提高区域史学习能力,开阔视野。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文字、图片、设问、讨论等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与探究,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强对家乡黄桥的热爱,激发学生努力建设黄桥新城区的热情。

教学的重难点:

1)通过黄桥的古典建筑,理解中国明清时代的民居建筑特点和风格。

2)透视古寺庙,探究当时的时代特点。

第一课时    何氏宗祠

导言:

黄桥自古人文荟萃,境内历史遗存丰富。镇区内现有东、南、西3片传统风貌古街区,总面积达28万平方米,共有24条古街巷。镇内有古寺庙3座及7个宗祠;有文明桥、致富桥古桥2座;镇内还保存有大批唐、宋、明、清石刻、木匾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著名诗人艾青的名句勾起了对于我们黄桥千年的沧桑追溯,百年的悲壮情怀,怎能不令人魂牵梦绕?面对那亘古无际的历史,你是否萌发幽思与畅想?让我们从历史与现实中感悟黄桥的古典建筑!

简介:何氏宗祠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镇——黄桥镇珠巷街124号,现存房屋36间,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始建于明代,改建于清初,已有五百年历史,虽历尽沧桑,仍然风骨犹存,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有“江北第一祠”之称,与江南第一楼——岳阳楼遥相呼应。

一、历史及现状

何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何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宗祠创建以来,一直是何氏族人祭祖、议事之所,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始,因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宗祠始兼作或移作它用。

2001年,黄桥历史文化研究会设于此。20027月,黄桥镇政府采纳黄桥历史文化研究会建议,决定修复何氏宗祠,筹备办公室驻此办公。20041月,何氏宗祠第一期修复工程结束。20061121,被誉为“江北第一祠”的何氏宗祠举行了揭匾开祠仪式。

近年来,在黄桥镇领导和何氏后裔的关心与努力下,在一批热心于地方文化建设老同志的支持下,何氏宗祠进行了保持原状式的维修,并简单进行了陈列布置。

 

合作探究一:从何氏宗祠的作用变迁,探讨如何处理古典建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二、布局和风格

播放何氏宗祠的视频短片,请同学们描述何氏宗祠的分布。

生:何氏宗祠由大门堂、仪门、大厅、振裔楼组成。祠堂坐北朝南,大门两边垛头设大块砖雕,刻上有灵芝、珊瑚、犀角、元宝、古钱等吉祥图案。大门格式为汉族古建筑将军门式样,檐桁之下的额枋上设有四枚门簪。

生:门旁设左右对称“门当户对”式门框,两边设有狮子盘球浮雕圆形大抱鼓落地石墩,门扇上有兽头门环。大门的金桁下置 “何氏宗祠”金字匾额,下立6扇屏门。进大门过小天井则是仪门。门檐下从下往上,十多层精细的磨砖逐渐向外挑出40厘米,中间加饰弧形、半圆形、方形磨砖构件,层次丰富。

生:仪门向内,穿过大天井,便是古意盎然的大厅。大厅屋面平缓,呈现出下凹的弧形,流畅而柔美。脊两头安龙形脊饰,仰天的龙首。大厅面宽三间,南立面檐柱与厅堂之间设走马廊檐以扩张厅堂空间进深。走马廊梁柱独具匠心,采用荷叶形木墩作点缀,两只硕大的荷叶墩雕刻成一正一反的荷叶;8个墩体12个外立面无一雷同。

 

合作探究二:请从何氏宗祠的分布特点,分析概括明清时期民居的建筑特点。

 

三、祠内收藏

教师讲解:祠堂内收集有唐代经幢残石一截,宋八角莲花石一块,康熙朝4块匾额,何氏七世祖何济于明正统年间制定的传承儒家思想的《家范条件十则》,清光绪版《何氏家乘》,清线装书籍若干本,清宰相刘墉书法竹刻,景德镇瓷画珍品,碑文石刻,红木家具等等。还收集有清光绪17年御窖厂为北京清皇宫制作的地砖(金砖)两块。祠内收集的一座明代木制插屏,尤具汉族传统艺术价值。

四、文化价值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知识,合作探究何氏宗祠所具备的文化价值。

生:何氏宗祠静立于古镇黄桥一片青砖灰瓦间,它是黄桥镇乃至江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祠堂文化遗址,见证了古镇黄桥文化脉络延续发展的历史,是黄桥何氏寻根辨族念宗谒祖的一处遗址。何氏宗祠越过了沧桑的岁月云烟,支撑着家族文化的景象,留下了何氏家族历史的兴旺,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家族文化。

生:黄桥何氏明清两代就出了4个进士、11个举人、30个贡生、300个秀才,且官场中人多狷介、正直、廉洁之士。这对一个家族、一个古镇来说,是十分罕见的。透视其中缘由,黄桥何氏,数代人大多“彬彬读书,攻文辞,为儒者”,把仁德礼义作为立身持家的根本。礼义,便成了这个家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何氏家族文化中虽有一些封建伦理的内容,但大多内容今天看来仍然有益,对规范后人的行为道德很有作用,是值得我们发扬和推广的。

师:何氏宗祠每年春秋举行祭祖大典,仪式极为隆重壮观。祠堂里按辈次陈列有从始祖至今的祖宗亡人名单。平时在供桌上设香炉烛台,过节及举行祭祀活动时,摆设供品;供桌前设拜毡,供祭祀磕头用。清明、七月半、冬至(“过冬”)要在祠堂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祭祖的深意,在于饮水思源,不忘自己的根本。当一个人的人格中有了不忘本的态度,他的恩义之心、道义之心、情义之心,以至于为家族、民族、国家忠义之心,会随之自然而然流出,这些在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中都很有参考价值。

 

合作探究三:由何氏宗祠,思考宗祠文化的现代文化价值?

 

历经五百年的风霜雨雪,度过五百个酷暑严冬,这座古老的建筑仍然精神抖擞呈现在世人面前。看着这五百年前兴建的古老而略显破旧的民族建筑,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魅力,传统的中国建筑文化,让人感叹,折服!何氏宗祠既是宗族文化的优秀遗产,也是建筑文化的中华瑰宝。

 

第二课时    黄桥的寺庙与民居群

导言:古镇黄桥历史上佛教道教比较盛行,号称三步一寺,五步一庙。佛庙中年代最久远的是定慧寺,规模最大的是福慧寺,道家的药王庙,真武庙,城隍庙亦给人们留下过较深印象。

一、黄桥重要寺庙

(一)定慧寺

 

教师讲解:

定慧寺位于黄桥西门又称西寺庙,定慧寺大殿飞檐翘角,斗拱精致,殿内如来,药师、弥勒三尊大佛及十八罗汉栩栩如生。大殿左首有财神堂,每年正月初五是财神日子,远近各商家半夜就守在庙门口等烧头柱香,庙里庙外人头躜动,香烟缭绕。大殿右首是地藏殿,农历七月三十是地藏菩萨生日,四乡八镇善男信女皆拥进定慧寺烧香,庙僧举行盛大地藏法会。

  定慧寺山门两边是四大金刚,正中是一尊关公像,左手执书,右手捋胡须,史称闷想荆州,此像为一名家所塑,神情并茂。浴佛节泥菩萨洗澡是定慧寺的物色,每年四月初八,定慧寺请人抬出两尊泥菩萨,鸣罗开道,鼓乐齐秦,执旗打伞,与平日出会相似,沿街商家纷纷设供,祭拜过后,放鞭炮,赠香仪。几条街走遍后,至西门桥码头,洗去菩萨身上所塑泥土,露出白果树木胎,送至南坝桥口的大白果树上待明年再用。


 


 

 


 

(二)福慧寺


 

教师讲解:

泰兴福慧寺位于黄桥镇,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6年),2000年进行修复。寺内由关帝庙、药王庙、城皇庙、都天宫、东寺庙、火帝庙等构成气势轩然的庙宇群,其中以东寺庙最为著名。东寺庙前后五进,第一进金刚殿,毗邻东大街,第二进观音殿,第三进罗汉堂,第四进大雄宝殿,第五进为藏经楼,纵深百米有余,雄伟壮观。庙内的弥勒佛、三世佛、赤脚观音高大威武,雕塑精美。数百年来香火旺盛,闻名遐迩,被百姓赞誉为苏北第一古刹

  文革前的福慧寺面临东大街,山门左首是观音殿右首是兜天宫,进山门天王殿内奉供着弥勒笑佛,佛龛两边的对联为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佛背面是十分威严的韦驮,两边的四大金刚,风调雨顺,全神贯注各司其责。

大雄宝殿内的一人一手高的石壇上,端坐的一丈六尺高的如来、药师、弥勒。三尊佛慈眉善目,号称泰兴境内最大,佛顶大鹏金翅鸟双翅张扬,是诸佛之化现。佛祖背后赤脚观音手持净瓶脚踏鳌鱼,顶天立地,观音菩萨两侧的对联为问大师为何背向叹世不人早回头。劝世意图炯然。大雄宝殿后首是藏经土楼,又名土楼,这藏经楼内曾藏有一部珍贵的贝叶经。

 

合作探究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两宋时期,黄桥地区佛教盛行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探讨)

课后练习: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分析佛道两教在教义上有哪些区别,写一篇小论文。

 

 

二、黄桥古民居群等其它建筑   

 

请同学们课前查阅资料,分组对黄桥其它古建筑进行介绍。

生:黄桥自古河流众多,有“大川环于外,小港横于中”之说,是典型的水乡小镇。河流纵横,各式各样的桥便应运而生。光绪乙酉年(1885年)《泰兴县志河渠》载“黄桥有永丰、拱辰、文明、永安、花园、吕家、致富、永昌、直来诸桥”,可以想象黄桥桥梁之众。也就是说100多年前的黄桥人心目中就有最为时尚的语汇“致富”、“文明”,而且先建致富桥,再建文明桥,却正是历史上黄桥了。

生:丁文江故居位于米巷东首,建于清道光年间,仿苏州宰相潘世恩府第格局园林建筑,该建筑古朴典雅,规模庞大,黑漆大门,一排六间,东三间为正门,西两间为对厅,作招待亲友的客房用。第二进为东西两个大厅,东大厅内设铜鹤,明代插屏,红木桌椅;两厅院落中建有仪门,砖雕精美,门前置鼓形门当石一对。东大厅后为桂花厅,因门前栽有金桂,每逢十月满院溢香。园林内有亭阁榭、古树、花草,景色宜人,园东、北边沿有小河环绕、流水潺潺,,东大厅与花厅之间有小方厅一间,窗明几净,是丁文江小时候读书的地方。

 

合作探究二:参观丁文江故居,分析它的结构特点与北京四合院的异同。

 

 

合作探究三:请同学们结合黄桥民居保护的现状,谈谈如何正确开发古镇现有资源?

 

第三讲    品味舌尖黄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黄桥著名小吃,如:黄桥烧饼、黄桥美味鲜、刘陈猪四宝等,从中感悟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文字、图片等引导学生树立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强对家乡黄桥的热爱,进而感悟和传承黄桥文化和黄桥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黄桥美食食材的变迁,透视当时的社会变迁的原因。

2)通过学习,如何实现与书本知识的模块重构。

第一课时    黄桥烧饼

导言: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黄桥,据史料记载,约成陆于新石器时代,此后又经过数千年生生不息的繁衍,至汉代即出现了“永丰里”这个黄桥原始的名字。至明清“永丰镇”便改称“黄桥镇”流传至今。黄桥的饮食文化历史也极为悠久,让我们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来品味黄桥的美食文化。

                                                                                                                                                                                                                               

一、菜品特色、所获荣誉

    师:请同学们介绍黄桥烧饼的菜系特点以及所获荣誉。

生:黄桥烧饼是古老的汉族传统小吃,产于江苏省宿迁市皂河镇,属江苏菜系,流传于江淮一带。黄桥烧饼色泽金黄,外观美观,香酥可口,不油不腻,适合各地消费者的口味。

生:1983年被评为“江苏省名特食品”。2003年荣获“中华民族小吃”的称号,2004年获“江苏食品博览会金奖”,2005年被评为泰州市名牌产品,2007年通过GB/T19001-2000idtISO9001:2000标准要求认证。”

二、黄桥烧饼历史渊源

    教师讲解:

烧饼的历史由来已久。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 “饼法”一章,清代刘鹗的《老残游记》中也有关于烧饼的描写。古代烧饼,制用精细。据《随园食单》载称,烧饼的制作是:“用松子仁、胡桃仁敲碎,加冰糖屑、脂油和面炙之。”

黄桥烧饼吸取了古代烧饼制作法,保持了香甜两面黄,外撒芝麻内擦酥这一传统特色,已从一般的“擦酥饼”、“麻饼”、“脆烧饼”等大路品种,发展到葱油、肉松、鸡丁、香肠、白糖、桔饼、桂花、细沙等十多个不同馅的精美品种。

(请学生介绍黄桥决战与黄桥烧饼的故事)

三、黄桥烧饼做法

(一)黄桥烧饼原料

水油皮:普通面粉95 38 猪油38 糖粉10克;油酥:低筋面粉120 猪油60 馅料:火腿丝50 猪板油丁50 白芝麻50

(将馅料内的原料放入碗中,用筷子将其充分拌匀即是馅料)

(二)黄桥烧饼调料:香葱末、盐、香油、鸡精、清水适量

(三)黄桥烧饼做法

黄桥烧饼制作工艺比较独特,从揣酵(和面)开始就很讲究,天冷烫酵,天热雪花籽,不冷不热 老鼠喷沙。兑碱也要因时而定,飘碱面起泡,反之则粘牙。

(四)详细步骤

1.将水油皮的原料依次倒入容器中,揉成可拉至薄膜的面团;2.把油酥原料中猪油和面粉用手抓匀既是油酥;3.将水油皮和油酥等分成重量一致的水油皮面剂和油酥团;4.水油皮15/个、油酥15/个、馅料20-25/个;5.取一个水油皮,搓圆后按扁包入一份油酥,收口捏紧朝下;6.擀成牛舌状翻面卷起,依次做完;7.依次将所有卷胚重复一遍56步骤;8.取一个卷胚,用擀面杖擀至圆形,包入馅料收口捏紧;9.滚圆后放在案板上,稍稍按压拍扁刷上一层清水蘸上芝麻;10.将依次做好的生胚放入烤盘.11.送入预热好的烤箱中层(上火180°,底火200°)12.烤大约20分钟至侧面起酥即可

小贴士:面胚包裹好馅料后,要用毛刷蘸少许清水在表面轻轻刷一下,这样芝麻才能粘牢,吃起来口感更香酥。

制作流程图

四、黄桥烧饼相关故事

(一)黄桥烧饼黄桥烧饼歌

当时留传下了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词:黄桥烧饼圆又圆,圆圆烧饼慰劳忙。烧饼要用热火烤,军队要把百姓帮。同志们呀吃得饱,多打胜仗多缴枪。

这首诞生于1940年黄桥决战期间的《黄桥烧饼歌》,见证了当年新四军建军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也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篇章。从此,黄桥烧饼就更加出名了。

(二)毛主席评价

作为江苏省的著名小吃,黄桥烧饼被列入国宴的点心行列。毛泽东曾在1952年称赞道“黄桥烧饼好出名的”。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结合书本知识,思考黄桥饮食文化的特点?

 

 

 

社会活动题:请同学们实际考察黄桥烧饼店,自己去实际操作,感受黄桥烧饼的制作方法。

 

 

 

 

 

第二课时    黄桥美味鲜、刘陈猪四宝

一、舌尖上的美味鲜

导言:

裕泰和茶叶店、严复兴油坊、荀义泰烧饼店、丁万昌粮行……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老字号已悄然零落为晚风中飘舞的黯黄花瓣,白云苍狗,浮生若梦,历史前行,生活依旧,改变的是时光,是容颜,是黄桥东大街上来往的人流,不变的是古风遗韵与“美味鲜”永远醇正的卤香。一碟卤菜,一种传奇,一段记录在舌尖上的活色生香的历史。

“黄桥美味鲜”卤菜作为与“黄桥烧饼”享誉齐名的地方特产,被评为泰州地区食品行业唯一的“泰州市重点保护产品”。

(一)黄桥美味鲜的渊源

美味鲜源于黄桥复胜园菜馆,复胜园菜馆创办于1883 年,创办人姓陈。1950 年,复胜园菜馆的学徒回乡正式创立美味鲜品牌。主营业务为传统卤肉、熏烧制品,因其风味独特,味美而鲜,很快做出名气。2002 年,泰兴市美味鲜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法人代表洪善明。一百三十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老字号黄桥美味鲜规模日益壮大,在黄桥和泰兴城区全面覆盖,终于成为黄桥首屈一指的饮食品牌名店。

二)黄桥美味鲜的发展以及制作特点     

 “黄桥美味鲜”的老板洪善明无疑便是将“美味鲜”这块金字招牌发扬光大、承前继后的一位重要人物。洪善明继承了祖上徽商“徽骆驼”一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严于管理,注重信誉,很快就将“美味鲜”卤菜打出名气。 “美味鲜”煨的卤菜味道鲜美,精髓就在于他的独门秘制卤汁,——也叫老汁,他的卤汁是用花生油炒小鲫鱼炒卡吊汤,或是用肉皮煨汤,口感鲜美。老汁的最大特点为“老”,相传美味鲜独门秘制老汁保存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即使是夏日炎炎,那老汁也状如果冻,色似玛瑙,百年中,那原汤老汁经过不断添加原料,百年百味而成一汁,正可谓千金难求。

  悠悠古镇情,袅袅美味鲜。“美味鲜”的浓郁卤香令世代生活在这千年古镇的人们心生依恋,让无数离家在外的游子魂牵梦绕。每个来过“美味鲜”的人,都能于百年卤香中品味到一种半为苍凉半是明媚的人生况味,一段沧桑与繁华交织,幸福和失意共存的往昔时光!2011 7 14 日,著名收藏家、火花大王、“扬州第九怪”、81 岁的季之光先生慕名而来,一番大快朵颐之后,欣然题下“食在黄桥美味鲜”七个大字。

 

合作探究一:由美味鲜的发展繁荣,请概括出微商的共同特点?

 

 

 

合作探究二:请结合政治《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美味鲜为什么能进一步发展壮大的?

 

 

 

 

 

二、刘陈猪四宝

(一)刘陈猪四宝简介

刘陈猪四宝系泰兴的地方美食,是道久负盛名的淮扬名菜,并且录入泰兴市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刘陈猪四宝素有香飘三里之美誉,让人闻了心醉,见了眼馋,尝了不丢,吃饱了不过瘾。

(二)刘陈猪四宝的选料及制作方法

刘陈猪四宝有如此令人心醉的美味,原因之一是选料十分讲究,那么怎样选购原料呢?关键是要选好猪头,这种猪头形状为三角形,品种为泰兴地区的三元瘦肉型猪,而且这种猪系农户家中圈养的靠吃粗饲料(草料)长大的。

选好了猪头,下一步开始对猪头进行清理,先用水洗净猪头上的血污,然后用开水烫15分钟后捞出,镊去猪毛,割下双耳,将猪头洗净后劈开,割除耳圈、眼角、淋巴结块、鼻肉软骨及杂物,再挖出口条取出猪脑。然后将劈开的猪头泡在清水中过一夜反复刮洗干净后再用开水烫洗,去掉小毛和毛根。

刘陈猪四宝做法有好几种,烧制火工掌握也有要求,下面介绍红烧刘陈猪四宝的做法,将切好的猪四宝放入清水锅中焯水20分钟,再捞出洗净;然后将焯水洗净的猪四宝放入清水锅中,连同骨头一起煮开,撇去浮沫,煮至五成熟。捞出稍凉,改成棋子块,;另取净锅上火,加白糖炒成糖色,接着将澄清的原汤放入锅中,再放入猪四宝,加糖色,酱油、白糖、精盐、绍酒调好色。用纱布袋装入八角、花椒、小茴香、丁香、挂皮、葱姜,扎好后放入锅中,小火将猪四宝焖至酥烂,除去浮油,然后大火稠浓汤汁即成。这种红烧的猪四宝色泽红润、香糯浓醇、咸甜适度,肥而不腻。

(三)刘陈猪四宝的功效及特点

猪四宝性平,味甘咸,具有补虚、滋阴、养血、润燥的功效,它还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和必要的脂肪酸,同时也提供血红素(有机铁)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成为众人喜爱的滋补食品。

除了有滋补的营养价值外,更令人难忘的是猪四宝的美味,说到它的味道慨而言之有四:一是肥。吃猪四宝大半是图它肥,但这种肥有别于其他肉类之肥,是肥中夹瘦,肥而不腻,二是糯。东西南北各家老店老汤卤制的猪四宝,火候怎么都控制得那么一致。总能将猪四宝煮得酥而不烂,酥糯爽口。三是香。猪四宝的香,是诱人的,将猪四宝切片装入盆后再浇上小磨麻油,洒些香菜等,那四溢的香气,总是香飘三里。四是脆,猪四宝的脆是因为猪耳朵中含有脆骨,且脆骨又包在肉中,因此,刘陈猪四宝的脆性是糯而藏脆,别有番风味。

刘陈猪四宝已成为苏中地区久负盛名的淮扬名菜,跟淮扬菜系中有名的“三头”宴,即扒猪头、清蒸狮子头和拆烩鲢鱼头相比,猪四宝火工最讲究,看起来平淡无奇的猪四宝,但是要真正掌握其烧制的过门关节,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我想这也是刘陈猪四宝一技独秀的原因吧!如今的刘陈猪四宝已成为一种特色产业在不断发展壮大,我们相信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猪四宝产业一定成为我们地区的一大支柱产业,终有一日刘陈猪四宝会走出江苏,走出国门,会赢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的青睐。

  

合作探究三:刘陈猪四宝的发展壮大给了企业经营者什么启示?

 

 

 

 

 

 

 

 

 

 

 

 

第四讲    探寻商业足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黄桥镇的商业发展历史;2、知道黄桥老街的发展情况;3、黄桥镇有名的百年老店的前世今生。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走访、考察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研究历史,发掘身边的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黄桥历史上的繁荣,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对比黄桥的今昔,体会新时期国家的发展,认识的只有党和国家的政策得当才能有我们今天的成就。

教学的重难点:

1)考察、寻找黄桥老街的足迹、影子。

2)体会古代黄桥人民的勤劳勇敢,体会时代的变迁,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第一课时    黄桥老街

导言:古镇黄桥交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古老的行业如酿酒、竹器制作、桶炉烧饼等草根经济,在此生生不息。史书载黄桥“执四民之业者,率不下千户”,“四方之士,商贩归往,云集蚁附”,俨然江北“一大区会”。古街巷商铺林立,至今犹存的青石板上深深的车辙见证了当年的繁荣。

一、岁月沧桑说西街

师:黄桥历史上的西街位置在哪儿?

生:历史上的西街,系指从西门桥向东,经钟毓圈门直至大石桥的一段街道,全长约一市里,是进出黄桥西口子的主干道,也是通向东口子往如皋方向的主干道。

师:阅读材料,西街上有哪些历史遗迹?

生:北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建的定慧寺在桥东50米处;寺东不远有南宋抗金英雄牛皋遗下的旗杆;明初设置的巡检司衙门、清朝设的水龙局、民修的八蜡(zhà)庙、节孝坊;民国中将朱履先先生的别业都在此街上。

师:老人说黄桥西街的行业最多,主要有哪些行业?

:有铸造业、酿造业、手工业和商业中的各种商店,还有学校和诊所,有些行业是此街独有的。商业中的王永盛酱园、万源昌杂货、丁鸿瑞酒行、刘同盛煤铁、成大德药店等都是镇上响当当的招牌。其他如绱鞋铺、成衣铺、纸马店、水酵饼、炸麻团、黄馒糕、糕团店、烧腊店、索粉跳面店、荒饭馆、老虎灶、犁头店、铁铺、蜡烛坊、酱作坊、客栈、理发等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店几乎都有。

二、风雨飘摇话北街

黄桥镇上的北街,指的是从真武庙至直来桥的一段街道。它南接布巷,北抵北关,长逾一市里。东侧是纵贯南北的大河,从永丰桥向北河宽水深,里下河地区经姜黄河(旧称官河)至黄桥的粮船可直开到永丰桥,故直来桥至永丰桥不足一市里的街上,开设了28家粮食行,人们称这里为“北行”。

三、珠嵌玉镶一古巷

黄桥有一条老街叫珠巷,位于繁华的东进中路北侧,东西走向,西至十桥中路,东至口巷,长约350米,宽4米左右。昔日珠巷,一式的平房,青砖小瓦闼子门,前店后作,或 前店后宅,临街房很少有作住宅用的。路面由三行青石板铺成,光溜溜的,穿着木搭鞋在上面走,发出的笃的笃的清脆响声。房子大多是清朝遗留下来的,还有不少明代建筑,是一条典型的明清风格的古巷道。

 

合作探究一:讨论近代黄桥镇商业繁荣的原因?

 

 

合作探究二:寻找古老的行业,随着科技的进步,有很多“消失的传统行业”,请小组合作,通过走访、考查的形式,认识这些行业。

 

 

 

 

 

 

 

第二课时    百年老店

导言:黄桥街上有很多老字号店铺,其中冠名“泰和”的都是响当当的品牌名店,老百姓流传“苦不过老泰和,甜不过同泰和,出色不过裕泰和,小气不过丁泰和”这样的顺口溜。原来,老泰和是药店自然苦不堪言,同泰和是卖杂货的其中有糖自然甘甜,裕泰和是卖茶叶的尤其出色,丁泰和是布庄需要一尺一寸的量,当然小气不过。

一、裕泰和茶叶店

(师出示图片)

师:图片中是黄桥的一个百年老店,旁边是它的招牌,同学们猜猜是卖什么的?

生:裕泰和,是卖茶叶的

师:这家店的主人跟我们一位领导人有直接关系,知道是谁吗?

生:前国家主席胡锦涛。

师:裕泰和的最初情况怎么样?

生:黄桥裕泰和茶叶店以零售茶叶为主,兼营油漆、锅、席等,裕泰和规模并不算太大,但地理位置极佳,加上善于经营,严于管理,注重信誉,很快便成为黄桥首屈一指的品牌名店。

师:当时的裕泰和有什么用的经营制度(规矩)呢?

生:学徒的在柜台里非但不能落座,连倚靠货架、柜台都是不行的,店员必须规规矩矩地站在店堂内招牌旁迎客,顾客上门,笑脸相迎,主动询问所需,介绍店中相关商品。较大客户或熟客上门,除热情让座,还要恭恭敬敬奉上泡好的香茶和水烟袋。

师:当时的裕泰和就注重广告效应,他们是怎么做广告的?

1:每当新茶上市,裕泰和茶叶店都会对全镇各商家老板、社会名流、地方绅士等有头有脸的人物,派眉清目秀、口齿伶俐的小伙计登门奉上上等佳茗一包(每包一、二两不等),请他们尝新,欢迎提供宝贵意见。

2:裕泰和茶叶店一直注重商品质量,到裕泰和买东西如有质量问题包退包换。有人买炮仗放了一响,拿过来调换,店员不急不躁,不但照退照换,反而打招呼道:“恭喜老板,今年一定(指一响头)发财!炮仗换给你,不够再拿几个回去。”顾客得了吉利口彩自然高兴。

由于裕泰和茶叶店向来注重信誉,诚信经商,它的名声甚至可以当现金支票使用。裕泰和进货都有固定的渠道,一般月头进货,月尾主家前来收账;有时到江南生猪行进货,可先打个凭证给人家,待黄桥到江南的猪客人卖完猪子取其凭证即可兑现,这样便大大化解了生意人身上携带现金走路的不虞之险。

    裕泰和茶叶店店房账桌前放有一个大型铜质钱盘,分十八个格子,每天店员经手做生意的所得放入各人固定的格子里,夜晚账房先生理账时,在各人的户头上记载营业总数。每年正月初五、端午、中秋三节,按各人营业数额多少分发数目不等的奖金。这种按劳分配的做法在当时并不多见。

二、何隆昇绸布店

何隆升绸布店位于黄桥镇布巷中段、东西走向的王家巷东头南侧,是一爿座西朝东拥有三间五架梁房屋的百年老店。

    旧日的何隆昇绸布店,南面第一间屋临街处,上是短挞子门,下为镶有铁皮的柜台,左侧木柱上镶嵌着一块“何隆昇绸布店”兰底白字的搪瓷招牌;三间屋中的柜台呈L 形,里面除一张帐桌外,贴牆处全为一溜货架;前面店堂中,北侧放有一张小四方桌,旁有凳子和一高脚茶杌,上设茶壶、茶杯和水烟袋,这是供顾客休息喝茶抽烟的地方。

何介山从一个走乡串村的卖布郎,连未婚妻都退了婚的所谓下等人,到后来成为拥有这3间店面房、万元以上资产(公私合营时股金数)、家中的先生、学徒、伙计常年保持在10 多人的绸布店老板,其成功的秘诀除了占有天时地利的优势外,最主要的是视事业为生命。店铺开张,有下门板,扫地,擦桌,清洁柜台,整理货架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这些本可让员工干的事,他总是事必躬亲,带领大家一起干。店铺守夜,自订规矩为三天轮值一次,也和大家一样搁铺板睡觉,而到销售旺季时,则天天值宿。一日三餐,他虽为老板,但自己从不搞特殊化,与员工同吃一锅饭。

 

合作探究一:百年老店能传承百年的原因?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做人的道理?

 

 

合作探究二:从百年老店的传承角度谈谈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第五讲    对话古代人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黄桥古代著名的人物,了解黄桥名人的生平和事迹,知道黄桥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和老师讲解,体会地方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名人的事迹,体会古人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乐于奉献的精神,增强对家乡黄桥的热爱,激发学生努力建设黄桥新城区的热情。

教学的重难点:

1)理解黄桥地方语言特色,了解古代名人的风骨,学习古人的思想和智慧。

2)体会历史名人为国家、为地方所作的贡献,考虑古代名人声名鹊起的原因。

第一课时   顾孝子——顾昕

导言: 宋顾孝子亭顾昕,宋代永丰里(今黄桥)人。其事母至孝,每起必问母所欲,历50年来未尝稍懈。母病,昼夜侍奉,衣不解带。母目失明,他昼夜号泣,直至痊愈方休。明成祖文皇帝闻其孝行后,作诗两首,并附以序,以示表彰。后人为纪念其孝行,就其葬地建造了“顾孝子亭”。明万历十九年(1620年)泰兴知县段尚绣又在亭中立石碑,上刻“宋顾孝子墓”5字,两侧石柱刻对联一副:“孝列史书,五十载晨昏不改;墓凭碑石,二百年风雨无伤”。后由于年久,碑亭圮废。2000年,黄桥人将其重新修复并移至黄桥公园内。

一、生平简介:

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第一段,找出顾昕的生平简介。

生:顾昕,泰兴永丰里(今黄桥)人,生于唐末,卒于北宋初年。他的大半生是在唐和五代十国度过的,后人称他为宋顾孝子,是因为他卒于宋初。

二、家庭出身:

师:顾昕能成为至孝的代表,广为流传,本身有什么原因?

生:顾昕出生于诗书官宦之家,十世祖顾野王,梁朝人;祖父顾文龙,因擅长绘画闻名于世;顾昕的父亲名慈,字彦晖,初为军中小校,后为汉州刺史。

三、主要事迹

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归纳出顾昕孝顺母亲的事迹

生:归纳1、十年如一日,侍奉生病的母亲,衣不解带

250年坚持每天向母亲请安,嘘寒问暖,满足母亲的要求

3、母亲失明后,刻写佛经,祈祷上苍,使母亲奇迹般复明

4、不畏严寒,长途跋涉,为母亲买包子

 

合作探究一:谈谈你跟父母的关系,说一说你为父母做过的一件事。想想我们应该如何向顾孝子学习。

 

四、历史评价

1、明成祖文皇帝闻其孝行后,作诗两首,并附以序,以示表彰。后人为纪念其孝行,就其葬地建造了“顾孝子亭”。明万历十九年(1620年)泰兴知县段尚绣又在亭中立石碑,上刻“宋顾孝子墓”5字,两侧石柱刻对联一副:“孝列史书,五十载晨昏不改;墓凭碑石,二百年风雨无伤”

2、顾孝子是第一个被写入国史的泰兴籍人,事迹载于《宋史》456215章。

 

合作探究二:从顾孝子的事迹写入《宋史》和明成祖表彰顾孝子,反映的主流思想是什么?

 

合作探究三:赏析明成祖朱棣赞美顾孝子的诗句


 

鸡鸣冠带谒慈闱,

所欲遵承志不违。

 

五十余年如一日,

油然孝敬世间稀。

母疾荤辛忍自供,

母盲号泣诉苍穹。

 

终令母目重开朗,

端为纯诚故感通。


 

 

 

 

 

 

第二课时    敕命义士——何济

导言:何氏是泰兴的名门望族。据《泰兴何氏家乘》记载,何氏的先祖是周成王母弟唐叔虞的后代,唐叔虞封于韩,秦始皇统一六国,韩为秦所灭,.其子孙散居于江淮之间,其中一支改姓为何,至今何氏后人仍有“何韩一家”、“何韩不通婚”之说。泰兴何氏何时由何地迁至泰兴有两种说法,一说汉成帝时,何武由九江太守迁扬州刺史,渤州有何姓自何武始;一说宋室南渡时,因避战乱,何氏之孔庭公自毗陵(今常州)迁泰兴永丰(今黄桥镇),被称之为的始迁祖,也就是迁到泰兴的一世祖。

一、生平简介:

师:请同学们从材料找出黄桥何氏起源。

生:泰兴何氏何时由何地迁至泰兴有两种说法,一说汉成帝时,何武由九江太守迁扬州刺史,渤州有何姓自何武始;一说宋室南渡时,因避战乱,何氏之孔庭公自毗陵(今常州)迁泰兴永丰(今黄桥镇),被称之为的始迁祖,也就是迁到泰兴的一世祖。

师:请同学们从材料第一段,找出何济的生平资料。

生:何济,字伯舟,号体素,为泰兴何氏七世祖。何济生于明洪武六年(1373),祖父公恕公,为人端庄温厚,对违逆、触犯他的人从不计较。父文旺,字彦清,号复古,能承父志,“人有久贷负偿者,即焚券不取;有卖田宅者,则倍值予之”。这两辈人都以积而能散德于乡里,被称为宽厚长者。

 

合作探究一:根据材料第一段,讨论何济名声鹊起的原因?

 

二、主要事迹

师:根据材料归纳何济的主要事迹。

生:1、兄长多病,他长期侍奉,从不怠慢,毫无怨言。

2、尊敬师长,不嫌贫爱富,把女儿嫁给老师的儿子。何济年轻时曾师从于吕耕云先生。吕先生年迈,虑其子孱弱不振,欲托婚于大姓,以为后图,请人与何家说亲。有人出于好心,对何济说,何家富有,吕家贫寒,日后不是要世世代代依附于你吗?何济说,我是他的学生,他拿此事和我商量,我回绝他会使他失望啊!于是将长女嫁给了吕先生的儿子睿。

3、正统七年(1442),泰兴遭灾,先涝后旱,颗粒无收,何济慨然说,他们都是我的同胞,我不能坐视不理。遂捐出家中余蓄1200石。

4、永乐年间,朝廷下诏各郡邑富裕人家迁徙,以充实京师。一些安于本土的人不愿离乡背井,贿赂地方官员为其说情。何济家也在册中,他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我怎能逃避呢?

 

合作探究活:何济一介布衣,能急国家、地方所急,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具体含义,谈谈我们如何为国家、地方做贡献。

 

 

 

 

 

 

 

 

 

 

 

 

 

 

 

 

 

 

 

第三课时    太仆寺少卿——何棐

导言:何氏是泰兴的名门望族。据《泰兴何氏家乘》记载,何氏的先祖是周成王母弟唐叔虞的后代,唐叔虞封于韩,秦始皇统一六国,韩为秦所灭,.其子孙散居于江淮之间,其中一支改姓为何,至今何氏后人仍有“何韩一家”、“何韩不通婚”之说。

一、生平简介:

师:请同学们从材料第一段,找出何济的生平资料。

生:何,字辅之,因其书斋名为“笃斋”,故人们称他为笃斋先生,笃斋就成了他的号。

师:请同学们阅读前三段,理清何济与何棐的家族关系?

生:何棐是敕命义士何济的曾孙。

 

合作探究一:画出何氏宗族关系图

 

二、主要事迹

师:试从材料中归纳出何棐的生平事迹,总结何棐的性格特征。

生:1、刻苦读书,殿试三甲九十三名,赐“同进士出身”

2、知县浦城,为民办实事(1)仿照古制,建立社仓。这是为“调节粮价、备荒赈恤”而在农村设置的粮仓。(2)订立乡规民约,以正风习。(3)崇儒重教,兴办学校。

3、生性刚直,不与刘瑾同流合污。

4、平定鄢本恕、兰廷瑞之乱

5、任江西按察司副使,肃清盗匪

6、晚年修史修书,颐养身心

 

合作探究二:从材料中归纳出明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总结明代监察御史的职责有哪些?

 

 

 

 

 

第六讲    陶醉的人文气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黄桥近现代著名历史人物,如:丁文江、丁西林、韩秋岩、朱履先等,并指导学生梳理黄桥近现代人物史,提高区域史学习能力,开阔视野。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文字、图片、设问、讨论等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与探究,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强对家乡黄桥的热爱,激发学生对黄桥文化的文化自信,学习他们的爱国情怀。

教学的重难点:

1)通过黄桥的近现代的著名人物介绍,理解中国近现代史有关人物史部分内容。

2)由人物介绍,激发学生情怀,引发学生思想意识的转变。

第一课时    丁文江、韩秋岩

导言: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这样一个人,蔡元培称其为“我国现代稀有的人物”,胡适赞其为“最有光彩又最有能力的好人”,傅斯年则说他是“欧化中国过程中产生的最高的菁华”,甚至法国著名哲学家罗素也称赞他是“所见中国人最有才华最有能力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位备受赞誉的人物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却说,“在君的德行品质,要让英美去了解”;傅斯年也说“在君之对国家,或者外国人看得清楚些”,一语成谶,数十年后再提起他的名字,国人脸上都是茫然不知的表情,他不仅是中国地质学的拓荒者,其身影还频频出现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他就是中国地质学奠基人、科学大家丁文江。

一、中国地质学之父——丁文江

只要少数里面的少数,优秀里面的优秀,不肯束手待毙,天下事不怕没有办法的。最可怕的是有知识有道德的人不肯向政治上去努力。——丁文江

(一)丁文江简介

    由学生查阅资料,小组归纳。

生:1887年,丁文江出生于江苏泰兴一个书香世家。1902年秋,东渡日本,后由日本远渡重洋前往英国,在剑桥大学学习,后在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动物学及地质学,获双学士。与章鸿钊等创办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培养地质人才,并任所长,多次组织进行野外调查。

生:与胡适等人创办了《努力周报》,1931年任北京大学地质学教授。19336月丁文江离上海赴华盛顿出席第16届国际地质大会,到欧洲考察。

生:193615日,丁文江在湖南谭家山煤矿考察时因煤气中毒遽尔长逝。

(二)丁文江考察学问

    教师讲解(选讲)(学生课后可进一步收集相关资料):

丁文江一生中曾多次成年累月地在野外奔波劳碌,搜罗第一手材料,从而著书立说。他早年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时,就力倡“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山路”之准则。他为中国地质学者树立了实地调查采集的工作典范。

1918年,丁文江在陕西、河南省交界附近的三门峡发现第四系下部一个好剖面;丁文江同时又在山西河津县北里村发现差不多相同时代的地层剖面,上为黄土,下为砂层,在砂层之顶部产象化石。自此,丁文江就被中国地层学界公认为“三门系”的创立者。

1928年,丁文江到广西去调查拟议中的川广铁路线及沿线地质矿产。他在广西东部南宁、武鸣一带见中泥盆统的莲花山砂岩不整合覆盖于前泥盆纪的龙山系变质地层之上,因而确定加里东期造山运动之存在,命名为“广西运动”。他又在河池地区发现水平的二叠系灰岩与直立的泥盆系灰岩之不整合,从而证明海西期造山运动也存在于桂西北。

(三)丁文江影响评价

    请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丁文江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学术界的政治家”角色。他创办了中国最早成功的专门地质教育机构——地质研究所,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地质调查机构——地质调查所,他还在该所确立了绵延至今的研究精神。除地质学以外,丁文江在地理学、人种学、优生学、历史学、考古学、少数民族语言学等领域也有独特贡献,是一位典型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温源宁曾这样评价他:“丁文江的所知所见实在太丰富了,简直就是一所老古玩店,五花八门、零零碎碎的东西,从中国军队装备的统计以及唐诗朗诵法,一应俱全。换句话说,应该把丁博士看作一部百科全书。”

傅斯年:“我以为在君确是新时代最良善最有用的中国人之代表;他是欧化中国过程中产生的最高的菁华;他是用科学知识作燃料的大马力机器;他是抹杀主观,为学术为社会为国家服务者,为公众之进步及幸福服务者。”

学生朗读:

  地质学人忆在君,恩师风范足堪钦。  爬山必定登峰顶,移足坚持赖步行。

  平路不登登险路,近途不踏踏遥程。  提携生众倾全力,关切友师尽赤心。

  钦露餐风觅国宝,披荆斩棘傲西人。  君生虽去英名在,伟业丰功荫子孙。

从徐霞客到丁文江,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徐霞客的爱国主义科学求真务实的崇高精神,为丁文江所继承并发扬光大,我国地质科学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今天,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小康社会,作为新一代地质工作者,我们更要弘扬徐霞客丁文江精神,开创祖国科学事业的新局面。

 

合作探究一:学习了丁文江的生平事迹,同学们有什么人生感悟?从他严谨的治学精神里,你学到了什么?

 

二、世纪老人——韩秋岩

(一)个人生平

韩秋岩原名士元,江苏泰兴黄桥镇人。早年攻机械工程,留学法、意,荣获航空工程师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大、江大等教授,苏州工专机械科主任,玉门油矿主管机械工程师,西安农机厂工程师等。1965 年由陕西机械研究院退休,1975 年迁至苏州居住。业余爱好诗、书、画、印,曾任苏州沧浪诗社社长,陕西人民出版社曾出版《韩秋岩画选》。1981 83 岁时在苏州开始参加冬泳,十年不辍,后因患青光眼失明停游,2001年在苏州病逝,终年103 岁。

 

(二)韩秋岩艺术简介

韩秋岩在长安画派中享有盛名。曾任苏州市政协常委、沧浪诗社社长、江南诗词学会副会长、苏州国画院画师。原韩先生早年留学法、意,专攻航空机械。学成回国,曾执教中央大学、江南大学、西北大学、苏州工专为著名教授。平生酷爱诗、书、画、印,晚年追求青藤、八大、昌硕,颇得其神髓。绘画,山水、花卉、翎毛皆其所精;书法,正草隶篆,无所不能;治印,古今朱白,随心所欲。日本评论家远藤光一先生曾赞之曰:“秋岩先生艺术造诣颇深,往往随意数笔,即成精品。特点豪放不拘,气韵生动。与贵国明清大师青藤、黄慎、高其佩等人类似,而又具本人突出风格。”

韩秋岩作品

 

社会实践活动:请同学们参观韩秋岩故居,亲身感悟大师风范。

 

 

 

 

 

 

 

 

 

第二课时    丁西林、朱履先

导言:

丁文江在丁氏家族中不是一枝独秀,其胞弟丁文渊曾任德国佛朗克德大学中国学院副院长,两度任同济大学校长。堂叔丁廷标,曾任河南、上海数所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青年党中执委,江苏省委书纪等职。

在当代,黄桥第二位名人要数原文化部副部长、喜剧作家丁西林。丁西林是一位两栖人物,既是一位物理学家,又是一位喜剧作家,毛泽东和周恩来曾称他为“多面手”。

一、物理、喜剧大师——丁西林

(一)个人履历、简介

    学生收集资料,讲解。

生:丁西林(1893929日-19744月),原名燮林,字巽甫,江苏泰兴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中国剧作家,文学家,物理学家,乐器工艺家。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唯一专门写喜剧的剧作家。

生:1893年出生于泰兴县黄桥镇。1910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1914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获该校理科硕士学位。1919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兼理预科主任。1928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兼研究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1957年任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60年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主任、北京图书馆馆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等。19744月逝世于北京。

学生收集丁西林有关的文学、物理学成就。学生成果展示

(二)丁西林文学成就

丁西林自幼喜爱文艺,留学期间阅读了大量欧洲戏剧、小说名著。归国后从事业余戏剧创作,成为“五四”以来致力于喜剧创作的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丁西林发表的剧作共10部:《一只马蜂》(1923)、《亲爱的丈夫》(1924)、《酒后》(根据凌叔华同名小说改编,1925)、《压迫》(1926)、《瞎了一只眼》(1927)、《北京的空气》(1930)、独幕喜剧《三块钱国币》(1939)、四幕喜剧《等太太回来的时候》(1939)、《妙峰山》(1940)、《孟丽君》 (1961)。其中7部是独幕剧。丁西林生前未发表的《干杯》和《智取生辰纲》已一并收入1985年中国戏剧出版杜出版的《丁西林戏剧集》。

丁西林《孟丽君》

(三)丁西林物理成就

丁西林曾以热电子发射实验直接验证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设计新的可逆摆测量重力加速度值;研究不同空气压力对摩擦起电的影响及电网络行列式的一般性质;对中国传统乐器——笛进行了改进;主持创办南京地磁台;晚年研究“地图四色问题”。在建设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央研究院及创建该院物理研究所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蔡元培由欧洲返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以“兼容并包,学术自由”为办校宗旨,不拘一格延聘国内外学有专长的有识之士到校执教。

发表过若干有一定水平的研究论文。1917年他在伯明翰大学时,就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员OW.理查逊(Richardson)教授指导下,以热电子发射实验直接验证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证明了这个分布律也完全适用于热发射电子。他设计了一种新的测量重力加速度g值的可逆摆,大大降低测量g值的实验误差。推广了王季同教授提出的求电网络行列式分子分母的新规则,并依据行列式的一般性质,自然地推导出这些新规则以及基尔霍夫规则。他还研究了不同空气压力对摩擦起电的影响。在声学方面,他对中国传统乐器——笛进行了改进。鉴于当时国内的迫切需要,他积极推动地磁的研究及测量工作,主持创办了南京紫金山地磁台。从1946年起,他从事研究“地图四色问题”,先后持续20余年,花费了不少心血。

 

合作探究一:丁西林的成长成才经历给我们人生成长什么启示?

 

二、中将——朱履先

图片展示,教师讲解:

(一)个人生平简介

朱履先,原名先志,泰兴县黄桥镇人,清末爱国名士、辛亥革命元老。清光绪三十四年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武昌起义时,新军三十四标在宁响应,履先受命率部攻打雨花台。辛亥革命胜利后,升任陆军第二师团师团长授陆军中将衔。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于南京举行首次阅兵,履先任阅兵式总指挥,时年29岁,被誉为“江苏三杰”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返回黄桥,在乡梓为民办事,声望极高,被地方人士尊称为“三大人”。黄桥决战胜利后,被推选为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参议长。民国32年,由叶飞、朱克靖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后,任苏北行署副主任、苏北抗美援朝分会主席、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政协委员、省抗美援朝分会副主席。1959年因病逝世,终年75岁。

(二)朱履先的思想转化史

朱履先对共产党是有一个逐步认识过程的。在上海期间,他开始接触到抗日文化和进步思想。1941 1 月,党组织对朱履先的表现进行了认真考察后由叶飞、朱克靖介绍,经陈毅批准并报党中央,60 岁的朱履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5 年冬,朱履先当选为苏皖边区临时参议会副会长。

1949 10 月,朱履先任苏北生产救济委员会主任。1950 年任苏北人民政协副主席、苏北行署副主任兼苏北抗美援朝分会主席。1952 年建立江苏省,年已68 岁的朱履先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抗美援朝分会副主席和中国人民保卫和平委员会江苏省分会常务委员……

 

朱履先的一生,是历经四朝、充满传奇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一生,是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党和人民一直怀念他。在他逝世40 年后的1996 年,泰兴市政府为朱履先建立了一座纪念碑,叶飞抱病为他书写了碑名:朱履先先生纪念碑。

 

合作探究二:学习了朱履先的事迹,同学们觉得如何才能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社会实践活动:请同学们到黄桥名人故居游览,亲身感悟名人的成长历程。

 

 

 

 

 

 

 

 

 

 

 

 

第七讲    发掘红色文化

                  ——黄桥决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黄桥决战的前因后果以及历史地位,并指导学生梳理黄桥近现代人物史,提高区域史学习能力,开阔视野。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播放有关录像和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黄桥决战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抗战相持阶段国共的关系;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懂得抗战胜利是无数爱国英雄浴血奋战换来的,由此激发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教学的重难点:

感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

导言:

古镇黄桥自古以来,是商贾云集、贸易集散之地,更是举足轻重的军事重镇。相传南宋时,抗金名将牛皋曾在此安营扎寨;1930年前后,工农红十四军就在这个地区诞生。

播放《黄桥决战》的音像资料片段

一、事件简介:(请新四军纪念馆的老同志讲述)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将摩擦中心由华北移向华中。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奉命渡江北上,执行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国民党江苏省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派兵向新四军进攻,新四军被迫自卫还击。自1940628日起,先后发生了保卫郭村、东进黄桥、营溪反击、攻打姜堰等战斗。930日,韩德勤又出动主力军3万多人与新四军7千健儿决战于黄桥,激战至106日,我军共歼敌 11000余人,取得了黄桥战役的全面胜利,实现了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胜利会师,奠定了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二、重现历史经典:

    由学生收集整理与黄桥决战有关的资料、人物等

三、黄桥决战的历史评价:(教师讲解)

黄桥决战的胜利,创造了我军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狠狠地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实现了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胜利会师,奠定了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19411月,国民党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新四军重建军部于盐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在血与水的洗礼中,新四军不断走向壮大,走向胜利。

 

合作探究一:黄桥决战发生于抗战什么时期?这一阶段表现为什么特点?

 

    赏析: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课后练习:请同学们课后观看完整的《黄桥决战》的影片,写一篇观后感。

 


 下载信息  [文件大小:1.49 MB 下载次数: 次]
点击下载文件:校本课程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