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 学科教学 >> 历史 >> 浏览信息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案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高一历史备课组 | 日期:2018-11-8 19:48:56 ] 字体:[ ]

泰兴四中2018届一历史一体化教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识梳理】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 开始

              特点

              方式

              评价

2、王权特点:具有________色彩

3、行政制度  中央

             地方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基本内容:分封内容

             分封对象

             诸侯义务

             诸侯权利

3、分封过程

4、作用:积极作用: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展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局限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①受封诸侯有一定的独立性;②生产力发展。)

5、瓦解: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混战,王室衰微

(二)宗法制

1、基本内容:

2、目的

3、特点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嫡长子、嫡长孙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间的关系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

3、与分封制的关系:和分封制________________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4、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③与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③以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政治制度的主体,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课堂训练

1.(2017·泰兴调研)《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分封制度被破坏       B.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

C.等级制度被破坏           D.贵族特权被废除

2.“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封制(   )

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               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

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3.(2017·扬州调研)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晋两国,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楚国,打破了“同姓不婚”的基本原则,实行联姻。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  )

A.统治秩序崩溃                              B.分封制走向瓦解

C.王室日趋衰微                              D.宗法制受到冲击

4(2015·江苏高考)《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5(2015·江苏高考)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6(2017·苏北四市调研)《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材料旨在说明(  )

A.分封制的必要性                           B.宗法制的合理性

C.立嫡制的合法性                           D.世袭制的重要性

7(2017·盐城调研)《左传》记载:“史佚之(西周初年太史)《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地域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

B.宗法制度由此确立

C.诸侯国离心倾向渐趋强烈

D.“文化认同”是区分种族的主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