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必修)教案学案一体化
编 号:002 时 间:2018、8、31 高二政治备课组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考点呈现
考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B
考点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A
考点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
考点4、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
考点5、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B
考点6、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B
二、考点精讲
考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B P29 6(1)
⑴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⑵理解:①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②物质具有独立性――物质可以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客观存在。
③物质具有可知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
[例题1](2012 3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考点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A P30 6(1)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例题2](2013 38)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考点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 P31-32 6(1)
⑴运动概念: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⑵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注意:反对两种错误:
①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仁者心动;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②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刻舟求剑)
[例题3](2015.38).世界上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考点4、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 P31-32 6(3)
⑴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⑵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两方面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注:几种代表观点: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飞矢不动;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例题4](2013 23)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拖着不还,朋友前去讨债,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而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欧布里德的荒谬在于( )
A.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B.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C.认为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统一 D.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
考点5、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B P33 6(4)
⑴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⑵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⑶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注:规律是客观的,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例题5](2014.24)人的身体具有很强的中和缓冲功能,自身就能够维持酸碱度的平衡,无论日常生活中摄入的食物是酸性还是碱性,人体的pH是基本不变的。可见
A.人们在规律面前总是无能为力的 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客观的
C.人为建立起来的联系都是主观的 D.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有调节作用
[例题6](2015.25)2015年3月9日,瑞士“阳光动力2号”开启了太阳能飞机的首次环球之旅。该飞机不用一滴燃油,使用单晶硅电池板,提高了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作了进一步探索。这说明
A.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B.客观规律是以人的需要为转移的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利用规律D.人们可以创造条件,控制改变规律
考点6、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B P33-34 6(3)
辩证唯物论认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认为: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例题7](2012 26)“天有其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天论》中的这段话意思是说:天有时令变化,地有丰富资源,人能治理并利用天时地利,这就叫做能与天地相配合。这其中包含的哲理有( )
①事物运动时有规律的 ②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
③物质是运动的固有属性 ④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例题8](2016.25)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努力将城市建设成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这一做法
A.改变了物质的根本属性 B.把握了事物的绝对静止
C.改造了事物的固有联系 D.遵循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四课练习
一、判断
1 、(2009 38)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仁者心动;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2、物质世界是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3、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它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
4、(2014.38)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5、“心想事成”这一观点正确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
6、客观世界统一于物质,主观世界统一于精神。
二、单项选择
7、(2013 2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话说明了规律具有
A.特殊性 B.主观性 C.多样性 D.客观性
8、(2010 24)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我国北方农民总结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这说明( )
A、人可以认识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规律具有条件性 D、规律具有主观性
9、2016年9月8日凌晨1点在美国旧金山比尔·格雷厄姆市政礼堂2016年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发布。新产品屏幕更大,同时也变得更轻薄。这一事实表明运动( )
A.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C.是静止的一种特殊形态 D.是物质的主体
10、 “天有其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天论》中的这段话意思是说:天有时令变化,地有丰富资源,人能治理并利用天时地利,这就叫做能与天地相配合。这其中包含的哲理有( )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相同的规律
③规律是可以改变和创造的 ④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1、下列格言、警句与“顺水行舟一人易,逆水划船十人难”体现相同哲理的有( )
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②不懂庄稼脾气,枉费一年力气
③过了芒种,不可强种 ④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12、右图漫画启示我们要( )
A.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B.重视量的积累,促成质的飞跃
C.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事物
D.善于发现规律、改造规律并为己所用
13、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24、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这两句诗词,主要反映的哲理是
A、世界的物质性 B、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C、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25、“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