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 四中培训 >> 浏览信息
试论阅读向写作有效转化的策略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佚名 | 日期:2014-9-6 11:59:13 ] 字体:[ ]

 

试论阅读向写作有效转化的策略

潘双林

(江苏省姜堰中学,江苏 姜堰  225500)

摘要:厘清阅读和写作的关联,是寻找阅读向写作有效转化策略的前提。阅读和写作是两个存在着诸多共同点的系统,写作所需的语言素养、构思素养、情智素养必须通过阅读过程中的习得和思维参与来获得,这两者是阅读向写作有效转化的关键所在。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广泛的自主阅读和书册式阅读可以有效地提升语言素养和情智素养,评点式阅读和研究性阅读可以促使思维的积极参与,而拥有式的阅读和分享式的交流可以在内化和释放的环节中全面地提升写作素养。

关键词:阅读;写作;有效转化;机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阅读对于写作有着重要意义,可是,阅读与写作究竟存在怎样的关联,如何实现阅读向写作的有效转化,也一直处于一片混沌之中,没有多少人能说清楚。笔者近年来在进行课题“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及评价研究”的过程中,对阅读向写作转化的机制和途径进行了一些探索,有了一些认识,试阐述如下:

(一)从转化的隐性环节入手,突出广泛性阅读和书册式阅读

语文学习的过程较多的是语言习得和内隐学习的过程,写作素养尤其是其中的“语言素养”和“情智素养”的提升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们必须通过广泛持久的阅读和书册式阅读来实现。

阅读的首要功能就是积累,积累词汇、积累素材,也积累更加隐秘的语感、情感和思想。要想提升语文素养,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阅读量要大、阅读面要广。因此,我们实施了“海量阅读”计划,要求学生大量地、广泛地、持久地阅读,每天阅读量不少于3000字,高一高二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高三不少于100万字,高中三年的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

第一,多读。书读多了,词汇量自然就大了,感情自然就丰富了,思想自然就深刻了,写作素材自然就充裕了,所谓“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胸中有千万情意,笔下有千军万马,写作自然就不会觉得捉襟见肘了,杜甫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第二,泛读。也就是说读书要杂,不偏于一隅。培根在他的随笔《论求知》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也就是说不同类型的书籍,给人的熏陶是不一样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名人传记、哲学宗教著作、当下的流行读物、网络文学,等等,均要有所涉猎。第三,久读。也就是说要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一天不读书,就觉得自己语言乏味、面目可憎的感觉。

学生黄某,原来语文并不好,尤其是作文。后来在语文老师的熏陶和指点下,渐渐喜欢上了读书,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最初从作文选、《时文选粹》、《智慧背囊》读起,后来读秋雨散文、梁衡散文等等,再后来各类名著自不在话下,还读了不少他爸爸的经商之道、处世之道之类的书,如《胡雪岩传》《厚黑学》《成大事人的八种性格》,等等。他说,书读多了,各类书都可以读,可以比较着读,也可以批判着读。他还自创了“滚雪球”的读书方法。比如,他读《挪威的森林》,就把春上村树的《海边的卡夫卡》《天黑之后》等系列全部读完,再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然后再读博尔赫斯的《谈艺录》等等;他读王小波,就接着读徐渭、鲁迅、索尔仁尼琴;他读《圣经故事》,也读《古埃及神话》,最后读到《六祖坛经》和《资本论》……他在面广量大的阅读中实现语言的习得和情智的发展,语文素养有了极大的提升,随笔写作常常是洋洋洒洒,课前演讲往往也是滔滔不绝。他现在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

在“海量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书册式阅读”,也就是强调学生要读整本书。在课业负担没有完全减下来的情况下,文选式、快餐式的阅读在高中阶段是非常常见的。我们的调查研究表明,这两种阅读方式并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或者说治标不治本,要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要必须依赖书册式阅读。书册阅读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表达系统。一本书,或一个作家的书,或系列丛书,其风格往往是一以贯之的,学生读这种整本的书,浸淫其中,久而必得其魂。一方面习得比较稳定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依体辨式,熟悉其选材用材的方法,习得一种文体的写法。学生朱某,将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系列6部全部读完,又将李元洛《唐诗之旅》系列3部及其《凤凰游》系列3部全部读完,其作文和随笔行文纵横捭阖,语言哲思和诗意并存,颇有文化散文的韵致。二是有利于形成深度思考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读整本书,往往触摸到作者和书中人物的思想和灵魂的深处,思想的深度、情感的温度乃至历史的厚度都会在脑海中慢慢积淀,正如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这种内隐的积淀又作用于语言,最终外显为一种稳定统一的表达方式。

(二)从转化的显性环节入手,突出评点式阅读和研究性阅读

如果说广泛性阅读和书册式阅读着眼于自为自在的“习得”和“内隐”,那么评点式阅读和研究性阅读则是着眼于显性的、有意识的“学得”和“输入”了。阅读向写作转化的关键在思维,评点和研究,就是思维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将阅读文本变成“可理解的意义输入”,在提升“情智素养”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

评点式阅读,首先要养成带笔读书的习惯。带笔读书,勾画圈点,即采用圈、点、线,如直线、双线、圆圈、黑点、交叉、箭头、曲线、方框线等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表示自己阅读过程中的不同理解和评价,促进思维的有效参与,达到“眼到、手到、心到”的境界。其次,要积极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我们不能在阅读中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文章是他人的生活体验、情感寄托和思想感悟,在阅读时我们要关注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对比分析,有了分析,就会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思想,就可能有写作的冲动和诉求,就必然迫使你对所读文章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梳理。“动笔墨”和“思考”的过程,既是反复加深对阅读内容理解的过程,又是帮助头脑建立资料库的过程。如此,书就会变成营养,被吸收,被运用。

学生孙某,高中两年读了不少哲学随笔和名人传记,如,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安静》《各自的朝圣路》,史铁生的《务虚笔记》,罗曼•罗兰《名人传》等等,并在书上写下了许多批注和点评,其作文的思想日见深刻,后来在高考中获得满分的作文就是以思想深刻见长。

研究性阅读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在课外阅读中引导学生走向深度阅读、促进转化的重要途径。《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指出“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1]研究性阅读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们要求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及双休日的时间,成立“研究性阅读小组”,分别对柳永诗歌、曹禺戏剧、红楼梦、张爱玲散文、顾城诗、鲁迅杂文、纳兰词、古典音乐、书法、茶文化、人物传记等等三十多个门类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性的阅读。通过分工协作、收集资料、交流讨论、撰写论文四个环节,学生对所研究的专题内容或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为广泛地占有了写作素材,实现了阅读向写作的有效转化。写出了《梦着流年流着梦——浅谈20世纪的部分文学流派》《仙界里,可有江南——品读李煜的词风与人生》《将女人做到极致——评中国古代歌妓》《论中国帝王文学》等研究性阅读报告。201012月,我们有三个班的同学还开设了《心醉,不知归路——流行歌词赏读》、《博论天下——新闻图片阅读》、《姜堰店名与地域文化》等研究性阅读“成果展示课”,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深受好评。研究性阅读自身的探究性、趣味性,引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深度思考,享受阅读和思考本身带来的快乐,有效地实现了转化功能。

(三)从转化的操作环节入手,突出拥有式阅读和分享式表达

我们认为要促进阅读向写作有效转化,不能仅仅依靠“习得”和“思维”,还必须有一些操作层面的策略,那就是“拥有式阅读”和“分享式表达”,以更加显性的、便于运作的方式,来促使阅读过程中吸纳的营养内化为一种写作的素养。

袁卫星老师说过“基于写作的阅读是对作品的拥有,而不是熟悉,更不是知道。”[2]对此,我深有同感,忽视了对作品的拥有(或者说“占有”)是阅读转化失效的一个根本原因。笔者认为,操作层面对作品的“拥有”,有两种情况:

一是对阅读文本“精粹”的占有。就是将阅读文本中的精华,如佳词美句、精辟见解、典章掌故等及时摘录下来(最好作适当点评),并通过经常性的翻阅与背诵,将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即所谓“会读书的人雁过拔毛,不会读书的人一毛不拔。”唐代散文家韩愈在《进学解》中也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提要钩玄”就是在读书过程中做好提要和摘录工作。将阅读材料中的精华记录在摘抄本上,那还是死的东西,要使它们能真正发挥作用,还必须把它们储存到自己的大脑中,就像储存在电脑芯片中一样,随时可以调用。翻阅与背诵的目的就是把它们记忆、储存起来。经常翻阅,是利用无意记忆进行识记;经常背诵,是利用有意记忆进行识记。我们要求学生把摘抄本带着身边,经常翻阅,同时规定早晚读要花一定的时间读背摘抄本上的内容。不少学生在这方面已经尝到了甜头。

二是对阅读文本“全部”的占有。就是能够背诵阅读的文本,至少是熟读成诵,并深得其中三味。具体地讲,就是对于一篇有价值的单篇选文,要反复诵读,反复品味,真正把握其思想、语言、构思的神髓,为我所用。比如,有学生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觉得其语言有立体感,就将其熟读背诵,并在自己的写作尝试运用,很有几分神似。前面提到的学生黄某,读鲁迅的《药》《孔乙己》,读了两三个星期,反复思考前段与后段之间的联系,怎样做到记叙文写作结构的浑然一体;读《出师表》,早晚读都读上几遍,把自己想象成诸葛亮,体会他的情感,体会情感在笔端的抒发,收获确实不一般。而对于一部自己比较喜欢的大部头的著作,作为案头之作,经常翻阅,常读常新。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班一个女同学读《红楼梦》不下20遍了,书中的大部分诗词都背诵,其不少作文都和红楼人物、故事有关联,这些文章大多描写生动,议论深刻。

分享式表达可以为阅读向写作的转化锦上添花。通过分享阅读体验,一方面促使原读者重温阅读体验,梳理阅读感悟,加深阅读理解。另一方面,学生群体内部较大范围的分享与交流,是知识积累、阅读体验的共享,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易于形成个体独特、深刻的见解,群体积极的价值取向;在认知的同化和顺应过程中,每个人的阅读经验和收益都会成几何级升值。分享式表达的方法有:组织班上的学生就某一主题的阅读进行分享交流;学生间相互交换阅读笔记;创设阅读博客,上传自己的阅读笔记;写班级接力日记、接力摘录与点评;举办读书报告会。我们要求学生要做到每有会意,欣然交流;班级每个月开展一次读书交流,年级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报告会,近两年我们已编印读书报告集8本。

古人讲,“积学以贮宝,酌理以富才”,的确,积累(习得)和思考(思维)是阅读向写作的转化的渡海之舟。但是阅读向写作的转化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正如作家毕淑敏所说:“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显出来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2]袁卫星. 基于阅读的写作,基于写作的阅读[J]. 语文教学通讯,2006(7-8):101.

 

(通讯地址:江苏省姜堰中学教研处    邮编:225500   电话:13775798908

邮箱:psl6811@sina.com

 

个人简介:

潘双林,男,扬州大学教育硕士,江苏省姜堰中学教研处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泰州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从事高三语文教学十多年,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主编《高中生诗词一本通》《同步作文》等多部教学用书,在《名作欣赏》《语文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