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兴四中2018届高一历史单元练习三
1. 下图为西周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
A. 世代为官 B. 血缘维系 C. 贵族分封 D. 中央集权
2. 《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 中央集权 B. 官僚政治 C. 家国一体 D. 君主专制
3. 《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 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 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 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D. 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4.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
B.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C.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5.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下列选项中比较符合钱穆所说的应该是
A. 秦朝的郡县制 B.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 明朝的内阁制度 D. 清朝的军机处制度
6. 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 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 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 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7.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 与皇帝“共治国事” B.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 “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8. 清代科考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A. 八股之风愈演愈盛 B. 君主专制影响深刻
C. 科考规范愈加严格 D. 君王名号不再避讳
9. 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中国梦”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古代,把“国”与“家”密切结合起的制度是
A. 王位维承制 B. 分封制 C. 君主专制 D. 宗法制
![]() |
10. 下图为《西周分封示意图》。对该图历史内涵的解读中,与史事实基本符合是
A. 周天子将所有土地均分给诸侯 B. 分封制使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C. 西周分封对象是当时帝王后裔 D. 西周通过分封制实现了权力的集中
11. 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 秦朝灭亡——汉初郡国并行制 B. 西周天亡——秦朝郡县制
C. 藩镇割据一一唐朝三省六部制 D. 丞相擅权一一明朝内阁制
12.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13.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 选拔用人方面行之有效 B. 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臃肿
C. 严重束缚了士人思想 D. 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14. “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与这场战争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5. 下图漫画题为《探囊取物》,囊中装着中国各地的矿产资源,英、日、德、意、俄、奥、葡、法等国纷纷伸手探入囊内进行抢夺。该漫面主要反映出列强
A. 在华划分势力范围 B. 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C. 加强对清政府控制 D. 在中国抢占租借地
16. 英国《泰晤士报》曾报道:“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公使夫人的手,好几分钟没有放开。她浑身颤抖,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误,她后悔莫及。”这一报道出现于下列哪一战争后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 “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 “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 “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18. 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渐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9. 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这一规定导致的严重后果是
A. 列强结成侵华同盟 B. 救亡运动的彻底失败C. 社会性发生变化 D. 政府的角色完全转变
20. 下列关于右图海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这次海战发生于黄海
C. 致远舰管带英雄邓世昌壮烈殉国
D. 此战结束后,清王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21. 溥仪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A. 标志着中华民国的诞生 B. 宜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C. 反映了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D. 意味着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完成
22. 英国人赫德曾说:“今次中国之问题,当以何者为基础而成和议乎?大率不外三策:一曰分割其领土,二曰变更其皇统,三曰扶植满洲政府是也……而漫然扶植之,则亦不能绝后来之祸根,故论中国最终之处分,则瓜分之事实无所逃避,而无奈瓜分政策,又不可遽实行于今日。”这段言论的背景是
A. 《南京条约》签订前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C. 《马关条约》刺激列强瓜分野心 D.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23. 钱穆先生在他的讲演中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A. 定都天京 B.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C. 发动金田起义 D. 提出《资政新篇》
24. 1919年,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陆微祥致电政府称:“此事于我国领土完全及前途安固,关系至巨……不料大会专横至此。”“大会专横”表现在列强
A.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D. 将德国在山东特权转让给日本
25. 梁启超曾写到:“时局变迁极可忧,北(洋)军阀末日已到,不成问题了。北京政府命运谁也不敢作半点的保险,但一党专制局面谁也不能往光明上看。”导致“北(洋)军阀末日已到”的“时局变迁”是
A. 五四运动 B. 中共诞生 C. 国民革命 D. 南昌起义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请填A,错误请填B,本部分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26. .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西周应该是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
27. 《辛丑条约》签订后,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开展了反割台斗争。
28. 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29. 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第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