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 名师工作室 >> 习作指津 >> 浏览信息
如何通过修改使一般的议论文完成升格?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佚名 | 日期:2015-12-3 19:38:22 ] 字体:[ ]

一、写前悦读窗

 

教学目标:

1、了解议论文修改完成升格的主要方法。

2、学会通过修改使一般的议论文摆脱平庸实现升格。

 

写作技法:

修改方法

1、准中求新法。

面对作文命题或材料,审题立意首先要做到准确,能够紧扣题意的内涵和外延来写,在题意和要求的范围内进行写作。在准确的前提下力争做到有独特认识和创新思维,不人云亦云。请看下面一则材料:

两个台湾观光团到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其中一位导游连声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让大家受累了。”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请大家快乐地体验它的与众不同吧。”

面对这一作文材料,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对第二位导游点赞,把中心观点确立为“用乐观的心态面对坎坷”,这无疑是准确的,但千人一面就容易使人审美疲劳。有同学却从另一角度分析推理:路况这么坏,如果像导游一那样歉意地说,游客了解实情,心理有所准备,必然谅解,正视现实,不满情绪就会消解;如果像导游二那样说,游客经受颠簸之苦后,会指责导游,产生不满。于是就确定了这样的立意: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解释与面对,是一种需要倡导的作风。这样的立意就从千军万马丛中异军突起,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2、以议带叙法。

议论文需要叙议结合,但在同学们的写作中却存在“以叙代议”、“叙议分离”的现象,而采用“以议带叙”,即以说理带动叙事的策略,不失为一种提高缘事说理能力的有效办法。请看下面一篇题为《打破“规则”又何妨》作文的片段:

然而,现实生活又总是复杂多变的。有些时候,如果硬拿原有的规章、制度去套,不仅有悖常情常理,而且势必影响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计民生。不信,你看,“两弹一星”的研制,“探月工程”的推进,需要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扫黄、禁毒活动的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必须多个部门密切配合。不打破政出多门的藩篱,不打破原有的规则、规定,难道办得成吗?

不少同学在议论文的主体论证部分,在每一段的开头就是叙例,几乎把作文写成了素材集锦,这样堆砌事例是很难有说服力的。而上面的片段却是先分析后叙例,这样就让叙例完全服从于论证的需要,从而真正体现议论文重在说理的本质特性。

3、溯因求果法。

写议论文的主要任务就是运用适当足够的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但绝不能把作文简单地写成材料加观点,而必须通过分析,把材料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证明给人看。关于如何分析,人们总结了不少方法,诸如“假设分析法”、“意义分析法”、“辩证分析法”等等,在此,特别强调一下“溯因求果法”。《考试说明》对“深刻”的界定就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溯因求果法”是体现作文深刻性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请看下面一则作文材料:

近几年网络上先后出现了诸如“芙蓉姐姐、凤姐、秦火火、郭美美”等“红人”,对此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思考?

面对如此众多不该红而红的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谴责和谩骂。通过理性分析,我们发现他们出名的原因有“炫富、裸露上位、炒绯闻、网络推手、大众审丑观、猎奇心理”等。而这些红人走红会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不小的危害:民族精神的失守,民族形象的损害,公信力的丧失,成功观的扭曲,传统价值的颠覆。这样由现象入手,揭示根源,推导结果,层层深入,使作文产生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文题解析:

1、请以“我看情操”为题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角度自选,不少于800字。

解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关于“情操”,可以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情操?2.什么是高尚的情操?中华民族在情操方面积淀了哪些优良传统? 3.在当今商品经济和市场化大潮中,人们理应坚守的情操面临着哪些挑战?情操会面临异化的风险吗?4.怎么才能坚守高尚的情操?而“我看”则限定了议论分析的独特视角,作为一个中学生而言,如何面对“情操”传承与创新?如何在时代大潮中赋予“情操”以新的含义而不迷失前进的方向?如何让你的作文散发出年轻人鲜活的气息?

议论文关键在缘事析理,写作时切不可把主要笔墨放在罗列一些坚守情操的名人故事上,而应重点分析坚持中华民族高尚的情操对当下社会的意义,或者分析当今社会情操变色变味的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危害。

2、请以“情操”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角度自选,不少于800字。

解析:本题是一道话题作文。只有话题范围和文体规定,相较于命题作文,这一话题作文给同学们写作时确定写作角度和路径提供了较大的自由空间。围绕这一话题,在全面思考的前提下,应选取自己储存材料相对丰富,感受独特有深度的写作角度或路径。可以是分析自古及今坚持高尚操守的意义和作用,可以是分析在当今改革开放形势下坚持操守所面临的挑战与考验,可以重点剖析操守丧失的原因及危害,还可以探讨如何在商品经济大潮如何才能坚持自己的操守。总之,应力求做到立论有现实针对性,分析有理有据,探求有深度。此外,因为“情操”这一话题抽象而宽泛,所以写作时要化虚为实,变空泛为具体,小切口,求深化。

3、请写一篇立论与“情操”内涵相关联的议论文,角度自选,不少于800字。

解析:这道作文题既限制又开放。“限制”指的是立论必须与“情操”内涵相关联,不能超越“情操”的内涵之外。“开放”指的是“情操”内涵十分丰富。从正面看,克己、助人、正义、责任、仁慈、感恩、慷慨大度、勤俭、爱国等等属于理应坚守的高尚情操;从反面看,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背信弃义等等属于不健康的情感。从以上这些概念中任选一个或几个角度来探讨“情操”问题,均属切合题意,所以说这一命题又是相当开放的。不过,在认定一个角度后,在行文过程中,必须把你写作的核心概念上升到“情操”的层面,比如,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克己助人”这些高尚的情操?为什么要唾弃“妒嫉仇恨”这些不健康的情感?

 

素材精选:

1尊严才是最高的慈善

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袭击了美国纽约州,纽约州立小学却仍坚持上课。当人们指责学校让小学生受苦时,校方回答,“纽约不仅有富翁.也有赤贫家庭。后者既开不起暖气,也供不起午餐,他们孩子的营养全靠学校的免费午餐。若是学校停课,穷人的孩子就得在家里受冻挨饿。”有人提出,可以让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待在家里,只让那些穷孩子去享受学校里的暖气和午餐好了。校方的回答是:“我们不能让那些穷苦的孩子感觉到他们在受救济。因为救济的最高准则就是要保护受助者的尊严。”

二战期间,一位德国老人讲过这样的故事。他家在农村,人烟稀少。一天,一个身穿风衣、头戴礼帽、手提皮箱的男人在他家的院子栅栏外徘徊。他观察良久,然后上前对那人说:“先生,你是否愿意帮我把栅栏里的这堆木头扛到那边去,我老了,扛不动了。”男人眼睛一亮,连声答应,脱去风衣摘下礼帽,很卖力地把木头扛过去并摆放得整整齐齐。晚上,满头大汗的客人心情愉快地与主人共进晚餐。二战期间,城里逃难的人很多,老人家的木头被搬来搬去。每搬一次木头,就会有一个客人与他共进晚餐,并在他家住上一夜——其实,那堆木头根本不需要搬动。


 

2、公益律师郭建梅

是郭建梅,她因为一则电视广告而被大多数人所知晓,她普及了一个词汇:公益律师。“公益律师这条路不好走”,但她已经走了10几年。她是中国最早的公益律师。1995年,作为记者的郭建梅去采访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NGO论坛。为NGO而着迷的郭建梅在会后辞去公职,组建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成为了一名替别人维权打官司不要钱的公益律师。10几年来,她带领团队为近10万人提供无偿法律帮助,受理咨询6万余件,办理近千件有影响力的个案,提交立法建议70余件……

3、永不言弃的“运煤哥”

“运煤哥”季文发来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出生那一刻起.眼睛就有缺陷,然而这个农村孩子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凭借着顽强的毅力,顺利考上了重点大学,成为一名本科生。然而毕业后,还是因为那双眼睛,他应聘了上百份工作都被拒之门外。这种命运放在其他的年轻人身上,也许带来的是绝望和自暴自弃,而他没有,他隐藏了自己的学历,踏实认真地做起了装卸工、搬运工和运煤工,靠自己的努力坚强生活……他的故事被媒体曝光之后,网友们亲切地称他为“运煤哥”。“我也曾绝望过,但是生活还要继续,这条路既然行不通,我只能走另一条路。”“我眼睛有缺陷,这样我就更不能放弃了,如果连自己都放弃了,也许我真的就走到绝路了。”“运煤哥”这样说。

4、林秀贞:大爱感动中国

林秀贞是一名普通的农妇,她30多年义务赡养了6位与自己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为8名残疾人安排就业岗位,资助14名贫困家庭的子女上学。她用无疆大爱感动了全中国。

林秀贞1946年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她的邻居五保户朱书贵、刘秀焕两位老人住在土坯房里。1976年,村里干旱缺水,她每天早上起床,先把老人的水缸挑满,再给自家挑水。到了冬天,她和丈夫商量决定把两位老人赡养起来。她给老人买了煤,生起了煤火炉,又买来锅,在炉子上做饭。1983年,朱书贵、刘秀焕都瘫痪在床。林秀贞于是和丈夫搬到土坯房里与老人同住,直到两位老人先后安然离世。

朱书贵、刘秀焕是林秀贞赡养的第一对孤寡老人,从1976年至今,她如亲生女儿般义务赡养了本村6位与自己无任何血缘关系的老人,并为其中5位老人养老送终,使他们安度晚年。

10余年来,林秀贞先后被评为枣强县十佳尊老敬老模范、衡水市“三八”红旗标兵、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5、谢增喜:陪练中体验生命

谢增喜是一名普通的柔道陪练运动员,他所获得的与他所付出的辛苦比起来远不成比例。当然寂寞就更不用说了,不要说看不到鲜花和掌声,就连平日的生活,寂寞也是如影随形——每天三到四堂训练课,业余时间就只够吃饭、睡觉了;平时手机都不能用,只有周六、周日可以给家里打个电话:一周放四个小时假,也就只够上一趟街。

在广州亚运会结束之后,有记者采访谢增喜时,曾问过他付出与收获的问题。他说:“做人梯要抗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忍得住痛苦。也曾经有不少人这样问过我们,‘看着别人站在领奖台上接受掌声和鲜花,你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当然有羡慕,但是,更多的是自豪,虽然我们上不了领奖台,但是,我们心里明白,那是我们集体的荣誉。其实运动员夺冠,就等于我们拿冠军,对于我们这些陪练来说,最好的回报莫过于队员在赛场上打出好成绩,说明我们的工夫没有白下。

6、从《孙子兵法》悟人生境界

张亚勤是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还是比尔·盖茨得意的中国门生,并被比尔·盖茨称为“微软的宝贝”。这位被称为“工作狂”的成功人士,生活中却是一个爱好广泛、喜欢读书的高雅人士。张亚勤儿时便涉猎颇广,绘画、音乐、体育……现在的他爱好下棋、品酒,也喜欢运动,最喜欢的是读书,“古今中外,各类书都读”。张亚勤平时读得最多的书,当属《孙子兵法》,他认为《孙子兵法》不是在讲如何发动战争,而是怎样避免战争。“《孙子兵法》讲到了很多策略,讲到了商战,讲到了做人的态度。人跟人之间最高的境界是用谋略、用真诚交往。”张亚勤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和周围的环境、社会和谐相处,这才是《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我就认识到,成功的人不一定是最忙的人,他可以去掌控自己的生活。”也许正是这样的感悟使他拥有了今天的辉煌。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战国策》记载了一些国君警惕奢侈的故事。

远古时有一个叫仪狄的人善于酿酒。禹喝了他进献的酒觉得异常甘美,但他却有意疏远了仪狄,戒了酒。他说,后世必定会有因饮酒而亡国的人。齐桓公半夜身感不适,精于烹调的易牙就把食物精细加工,调和五昧,进献给桓公。桓公饱食而眠,一觉睡到第二天早晨还没醒,事后他后悔地说,后世必定会有为贪图美味而亡国的人。晋文公得了美人南威整整三天同她鬼混,忘记了上朝处理政事,后来他猛然醒悟,推开了南威,并疏远了她。晋文公说,后世必定会有为女色而亡国的人。楚庄王登上高台,眺望大山,左有长江,右有洞庭,美景令他陶醉,乐而忘忧,但他也猛然醒悟,在台上发誓再也不登这种地方。他说,后世必定有因为大修宫殿园林而亡国的人。

楚太子身体有病,看病的吴客对他说:“你病源于腐朽的生活方式,出门坐车是造成你身体瘫痪的原因:幽深清冷的宫室是寒病的媒介;妖姬美妾是砍伤你生命的利斧;美味酒肉是腐烂胃肠的毒药。”

8、虞丘子让位

春秋时代,楚国有个大官名叫虞丘子。有一天,虞丘子对楚庄王说:“我当了十年令尹,没有什么功绩,很惭愧。我想推荐一个人来代替我。”

楚庄王说:“你给我办了许多年的事,使楚国一天天强盛起来,终于成了各诸侯国中的强盛者,怎么没有功绩呢!我还需要你做许多事情,为什么要离开我呢?”

虞丘子说:“我年纪老了,学问又不够,老占着令尹的位子,比我更有本事的人就不能出来为楚国效力了。有一个人叫孙叔敖,很有学问,品行又好,老百姓都挺敬重他,要是请他来当令尹,楚国一定会更加强盛。请答应我的请求,也算是我为楚国做了一件好事吧!”

楚庄王见虞丘子说得这么恳切,只好答应了。

孙叔敖当了令尹,勤勤恳恳地办事,果然把楚国治理得很好,举国上下都尊重他。

有一次,虞丘子家里有人犯了法,孙叔敖很公正地办了那个案子。虞丘子知道了,也没有责怪孙叔敖不讲情面。后来,他见到了楚庄王,得意地对楚庄王说:“我不是说过,孙叔敖是个挺能干的人吗?这回你该相信了吧!”楚庄王也高兴地说:“我得感谢你推荐了这样一位好令尹啊!”

9、弯弯腰,拾起你的尊严

十多年前,一位挪威青年男子漂洋来到法国报考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但没能让主考官看中。

身无分文的青年男子来到学院外不远处一条繁华的街上,拉起了手中的琴,吸引了无数人的聆听。最后,饥饿的青年捧起自己的琴盒,围观的人们纷纷掏钱放入盒内。

这时,一个无赖鄙夷地将钱扔在青年男子的脚下。青年男子看了看无赖,最终弯下腰拾起地上的钱递给无赖说:“先生,您的钱丢在地上了。”

无赖接过钱,重新扔在青年的脚下,再次傲慢地说:“这钱已经是你的了,你必须收下!”

青年男子深深地对他鞠了个躬说:“先生,谢谢您的资助!刚才您掉了钱,我弯腰为您捡起,现在我的钱掉在了地上,麻烦您也为我捡起!”

无赖被青年男子出乎意料的举动震撼了,最终捡起地上的钱放入青年男子的琴盒,然后灰溜溜地走了。

这位青年男子叫比尔·撒丁,后来成为挪威很有名气的音乐家,他的代表作是《挺起你的胸膛》。

10、持节不变的洪皓

南宋朝廷中有一位被誉为与汉朝苏武不相上下的坚守气节的大丈夫,那就是洪皓。

高宗建炎三年,洪皓被派出使金国。金大将完颜宗翰强迫其任南宋叛臣刘豫的伪官,洪皓严词拒绝,宁死不屈。完颜宗翰大怒,想要杀他,旁边的官员赞叹洪皓是真正的忠臣,跪下为他求情,洪皓这才免于一死,但被流放到冷山一带(今吉林农安北面)。

冷山非常寒冷,四月草生,八月就开始下雪。洪皓住在山洞里,有时两天都得不到食物,盛夏时仍穿着粗布衣服。曾经遭遇大雪,柴火烧完,只能用马粪燃火煨面来吃。在此期间,金人经常来劝降,洪皓始终不为所动。后来金主听说他的声名,想任他为翰林直学士,洪皓极力推辞不受。虽然身处危困之地,但他仍竭尽全力帮助大宋朝廷探听消息,以及救济帮助流落至此的宋室贵家子弟。

绍兴十二年(1142年),金与宋议和,金主因生子而大赦天下,洪皓得以南归。在内殿见到皇帝后,他极力请示回家乡奉养母亲,皇帝说:“您忠贯日月,志不忘君,即使苏武也比不过您,怎可舍我而去呢!”

洪皓从出使到回国,在金国流放了15年之久。一起去的13人中,只有洪皓、张邵、朱弁得以活着回来,而以忠义闻名天下的,只有洪皓一人。

 

二、写中巧练梯

 

提纲列举:

文题:问情操为何物

提纲:

开篇:“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卑微的草木尚且能在艰难困苦中矢志不渝,守住自己的情操,作为万物之主的人类又该当如何?(开篇用李白的诗句引出话题。)

主体:丧失情操的危害和坚守情操的原则(正反对比,阐述坚守情操的重大意义。)

丧失情操,就是丧失我们的精神家园。被富贵搅得寝食难安,跌进酒色的陷阱,被金钱牵着鼻子走。失去情操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最终被时间的波涛冲洗得了无痕迹,甚至遗臭万年。

情操是纯粹的,容不得一点渣滓。院士将军林俊德,一辈子不兼职,不走穴,不参加不相关专业的评审会。“一心一意搞科研,实事求是搞科学”。

情操是寂寞的,容不得半分浮躁。钱钟书一辈子只与书籍打交道,不求闻达于显贵。

情操是坚守的,容不得丝毫妥协。几多富贵利诱,几多死亡威胁,因着对民族气节的坚守,苏武创造了19年终返长安的奇迹。

这一份纯粹、寂寞、坚守,在中华民族历史中铸造了一座座精神灯塔,指引着炎黄子孙不断前进的方向;谱写了一篇篇精神史诗,滋润着华夏儿女永不枯竭的心灵。

(学生写议论文最大的问题是通篇用大同小异的几个事例证明某一“含义”,因此对某一“含义”进行分解就极为重要,本文就对“情操”的特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解”。)

结尾:问世间情操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点题并回答开篇提出的问题。)

文题:初心不改

提纲:

开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变化,导致果实迥异。然而,一块金子,无论置于何处,放置多长时间,却总是闪耀出与当初一样的光芒。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世事纷扰,变幻无常,朝秦暮楚,终被唾弃,唯有去橘学金,矢志不渝,其精神与操守,方能历经岁月淘洗,绽放出金子般的光辉。(比兴开头,引出论点。)

主体:关羽的忠绝信诺与格斯拉兄弟、郑定祥的职业操守。

“忠绝”关羽拜汉寿亭侯,赐万金,赏赤兔马,不为所动,心系桃园之义、兄弟之情。封金挂印,带着兄嫂,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恪守自己当初诺言。关羽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忠义的图腾。

永葆初心,非独贤者能之,人皆能之。滚滚红尘中,可能会暂时迷失了方向,暂忘了最初的志向与原则。但只要能像圣贤一样,将最初之志向,贯穿于平凡生活的点滴之中,养成习惯,溶入血液,就一定也能拥有圣人的情操。格斯拉兄弟和山城棒棒郑定祥生活于社会的底层,始终恪守职业情操。初心不改,人人皆可为贤者和圣人。

(由圣贤而及普通人,既有说服力,又有亲和感;既阐述了情操的价值,又分析了陶冶情操的途径。)

结尾:吾辈非橘,生于淮北不为枳;初心不改,千淘万洗永作金。(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病例诊治:

情操——人生的原动力

我们都是人生的过客,匆匆即来,匆匆即去 。在人生这条道路上我们要有自己的坚守,要有自己的情操,这才不枉来人世走一遭。

(开头语言平庸死板,不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当今这个浮华的世界,有很多人在物质财富的利诱下,失去了自己的高尚情操。面对丰富的利润有些人不惜弄出“地沟油”等事件,使得消费者权益得到损害,这简直就是人们常说的谋财害命嘛!更有甚者,连那些乳臭未干的婴儿他们也不放过,“三鹿奶粉”事件让多少婴儿惨遭毒手……以上种种,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那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做人的操守,一个人一旦失去了操守,那么可想而知,他会做出怎样令人深恶痛绝的事呢!由此可以看出,情操是一件多么可贵的东西。

(说理比较肤浅,多为贴标签式的点评,不能深入探究。)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国人,难道我们不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操吗?黑格尔曾经说过:“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这一段过于简单笼统,应对情操作深入具体的分析。)

纵观古今,有太多的惊人之举让我们感到汗颜。战国时的楚国,因政治腐败而被秦国兼并,战后的楚国人饥寒交迫,秦国给他们发放赈济粮,对于屈原呢?他们想委以重用,可是被屈原拒绝了,他宁愿身投汨罗江,也不愿做国家的叛徒。那一身的傲骨正是屈原高尚情操的表现。屈原如果失去自己做人的坚守,那么他也许会被世人所淡忘,也不会这么名垂青史了。人们还会以他为榜样吗?想必那一定不会的。

(对有关史实的表述不尽准确且冗长拖沓,应围绕论点定向剪裁,像“战国时的楚国,因政治腐败而被秦国兼并,战后的楚国人饥寒交迫,秦国给他们发放赈济粮”就应删去。)

时光的隧道再往后进一点,便有那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宁愿远离官场过着“悠然见南山”的隐逸生活,也不愿意对别人卑躬屈膝,这是因为他有他的坚守,他有他的情操。古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样一个现代人呢?

(和上一小节一样,所举的例子俗滥,分析也失之肤浅,或者说没有分析。)

那怎样才能做到一个有情操的人呢?首先我们要端正自己的人生方向,找准自己的目标。其次,在前进的道路上要勇往直前,不被任何事物所干扰。但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坚守的精神。

(文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套路化,属于硬贴标签,没有思维含金量。)

情操,人生不可或缺的养分。

(结尾草草收兵,不能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主题。)

总评:文章遵循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框架展开,思路比较清晰,结构比较合理。能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进行说理,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剖析的手法不多,说理深度不够,语言平淡、拖沓、缺乏表现力。

 

复作矫正:

情操——人生的原动力

人身一副皮囊,终为尘土。相传女娲造人,撮土为形,及吹气入体,方才生动。传说中那让人丰腴灵动,手舞足蹈之“气”,充满机锋和韵味,求之无端,寻之无迹,未免太玄微渺茫了。

(以神话故事开篇,吸人眼球。)

相比于潇洒又懒散的中国士人,西方学者更为严谨缜密。西风欧雨的渐染拨开东方神秘的审美面纱,国人一以贯之的“气”,就是情操,那是人生的原动力。

(通过中西方文化鲜明的对比,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情操,那是人生的原动力。)

而今,这股“气”有泻泄之虞。当书本成了附庸风雅的装饰,山水成了矫作炫耀的背景,甚而古典文化也成了坑蒙拐骗、牟取暴利的外包装,现代人正在逐渐消费着造物主和前贤的恩赐,贪婪地放纵,恣意地狂欢,以致忘记补充人生的动力,早已不知情操为何物,于是朝为皮囊,暮为臭皮囊,正如无源之水终涸,无本之木必朽。

(用列举现实生活细节的方式强调现代人情操的缺失,进而采用比喻论证指出危害,形象而深刻,对世人有警醒作用。)

于是我要鼓与呼:“气”可鼓,不可泄!是否曾否定昨日之我?是否曾自觉鄙陋不堪?是否曾奋起“水击三千里,鹏举九万里”的进取之心?是否曾感叹惋惜吾生有涯?没错,这就是情操。凡此种种,皆是对真善美永不止步,近乎饥渴地掘取和追求,有着“万物皆备于我”的豪迈自信和“不可不弘毅,死而后已”的执著。

(采用排比句的方式指出情操的具体内涵,使文章有排山倒海的气势,更具说服力。)

八斗之才曹子建早年志在“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故而文辞英迈,跨凌百代。观其文章,豪情朗气,“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当真是意气昂昂,不可逼视,无怪乎钟嵘赞其“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操确是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影响其行为,点燃其文字,丰姿俊神,百代之下,犹有余风。

(曹子建才高八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我们语文人对他尤其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列举这样的例子能赢得阅卷老师的好感,文章也能高大上。)

“气” 不是女娲娘娘所吹的仙气,并非玄微渺茫,正如苏辙所言,“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情操是需要培养和陶冶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正是这种挟天上之势,奔万里之波才能成就“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所以为了在人生中迸发更多的能量,我们要学会为人生蓄力。首先,我们需要向前人汲取养分,君贤主、忠臣义士、圣人才子、俊彦名流,他们的事迹和作品都洋溢着他们的情志,这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当然,我们也可以向自然借力,像泰俄斯从盖亚那儿源源不断地获得力量一样。水光山色,日月星辰,它们即是现实中的无字大书。毛主席少年时也曾“汗漫九垓,历游万宇”,行万里路正是对困守书斋的补充和检验。

(解决问题的办法切实可行,另外和前文出现的问题相互照应,整篇文章前后连贯,一气呵成。)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诚如斯,我们这一副皮囊内必定充盈源自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只要情操这一人生的原动力永不枯竭,纵使皮囊化为尘土,又有何惧?

(结尾言简意赅,刚健有力,使文章的立意更为深刻。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总评:

升格文有三“气”。一是灵气,作者视野阔大,想象丰富,思维跳跃,使得内在严谨的行文洋溢着一种灵动之气。二是豪气,文章由始至终充盈着“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豪迈之气,大气磅礴,令人击节!三是文气,文中多处恰到好处地引用了古诗文,再加之作者本身用语精致典雅,使得行文处处散发着一种文人气息。

策略揭示:

1.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作文的题目、开头、结尾是阅卷老师较为关注的,它们往往会在阅卷老师脑海里留下一个总体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考生作文的分数高低。所以,凤头夺目,豹尾劲扫,当是我们追求的写作效果。像病例中的开头、结尾过于平淡、草率,需要升格。

2.文章要有文化底蕴。议论文中列举的论据要有知识性、思想性、文化性、启发性、新颖性。而病文中列举的事例是广大考生在文中惯用的“屈原”、“陶渊明”,例子过于陈旧,无新意可言。升格文曹子建的例子和名人名言,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息,增添了文化底蕴。

3.要会剖析说理,不要贴标签、说空话。什么是情操?丧失情操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怎样才能陶冶高尚的情操?对这些问题没有清晰而深入的思考,只是简单罗列一些现象,作一些简单的褒贬,这样的议论文是不会有多大说服力的。

 

三、写后精润匙

 

同题异文:

(一)

做肖邦那样的人

音乐没有国界,但音乐家有他的祖国。一组万种离情的玛祖卡曲,吟奏的是他的不舍;一封来自寒冷爱丁堡的书信,满载着他沉郁的乡愁。怀揣着音乐的梦想,他远赴异乡,却永远携带着祖国的泥土,并将其深埋于心底。人们崇敬肖邦,不仅因为他过人的才华,更因为他满腔的爱国热忱,这份可贵的精神操守。

(开篇利用肖邦的事例,将“情操这一比较抽象的名词具体化、形象化。)

远离故土浪迹天涯的肖邦,心中永远坚持着忠于祖国的操守。而放眼物欲横流的当下,本应该忠于国家,服务人民的官员们却渐渐丢失了自己的操守。他们挪用公款大吃大喝,肆无忌惮行贿受贿,从百姓得到的越来越多,为百姓奉献的却越来越少,逐渐成为了国家的“闲人”乃至罪人。他们不仅违背了清廉为官的职业操守,更丧失了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价值操守。不可否认,他们中一部分人或许才华卓越、能力突出,曾经的确也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但他们却没能坚守住自我的操守,未能坚持好应有的原则,而走上昏暗迷途,这不免让人为之唏嘘感慨。

(联系当下实际,从反面论证,阐明丧失操守的危害。)

我常常想,这些“老虎”、“苍蝇固然是丧失了自己的操守,但以此为谈资的人又有多少人反省自身呢?人人都应有为人准则,自我操守,但又有多少人坚守到底不改初衷呢? 面对社会诱惑,生活压力等,有多少人会像叔齐伯夷一般,耻食周粟,宁愿饿死首阳山,也不背离自己心中的道义?又有多少人会像钱学森一样,即使遭遇种种艰难险阻,也会义无反顾,回归故土,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潮中?

本段紧承上段,由彼及此,将议论引向深层次。

也许有人会以所谓的“辩证眼光”去看待叔齐伯夷,说他们是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为昏庸无道的商纣王而死不值得,从而为自己违背操守找理由,以一句“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来平抚内心的小不安;抑或用自己是个聪明人,这样做是顺势应变,来暗暗劝慰自己。可是当一次、二次的所谓“事变从权”,不自不觉地成为了一种处事习惯,衍变为一种人生态度时,这种人注定会泥足深陷不能自拔。有朝一日,东窗事发,其还会自鸣得意“自己是个聪明人”吗?人人都应有操守,也都应坚持自己操守。只有守护住内心的桅杆,才能在波涛汹涌的浪潮不致于船毁人亡。其实,叔齐伯夷并不是为腐朽的商王朝而死,而是为了心中的忠义之道而殉道,为了自己的理想国而牺牲。这与那些封建卫道士、那些遗老遗少为某个王朝、某个帝王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有那些理想坚定、内心强大的人才会具有如此高尚的情操,即使随着时间推移,万物变化,这份操守依然有着永恒的价值。

围绕“叔齐伯夷”的事例进行辩证分析,深入分析了操守的本质。

操守不仅仅体现在非凡伟大的人身上,也不仅仅表现在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中,其实小人物身上、小事件当中也无不显示一个人的操守。就像我们未必人人都能成为肖邦,但我们都应和他一样忠于自己的操守,在平凡的生活中实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结尾处注意呼应题目和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总评:

本文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将原本比较抽象的“情操”一词化虚为实,使其具体化。同时,能联系生活,进行分析,体现出了当代中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更值得称赞的是,本文能够围绕操守的本质进行深刻地辩证分析,使文章具有很浓的思辨色彩。

(二)

陶冶情操,完善自我

 “纷纷花自落”,“春来草自青”。有大美而不言,有大痛而不扰,我自岿然不动。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陶冶情操,完善自我。

(文章以名言警句开头,更能彰显语言功底。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圣人,较之现代都市人的浮夸,他们对情操的坚守可谓令人敬佩。陶靖节满腹经纶,即便无人慧眼识珠,也未曾自怨自艾、使白璧蒙尘。“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道出了他的本心,便是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无奈,也终究抵不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的向往。“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美好促使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的,三十年的官场起伏,早已疲惫的心,在看见“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那刻,找寻到了可以依托的港湾,置身于“暧暧远人村,依依虚烟中”,卧听“狗吠深巷里,鸡鸣桑树颠”。自然的清风,打开了心门,陶冶了情操,完善了自我,留下了一段佳话!

(本段灵活地运用了陶靖节的诗句,紧扣中心论点,进行论证。既实现了论据为论点服务,又体现了深厚的文字驾驭能力。)

然而,陶冶情操,言之易而行之难。(过渡。)

在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很多人被红尘蒙蔽了双眼,将自己的情操抛在身后。君不见,某些 “叫兽”“砖家”,为几本“自定义”的佳作而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性情高雅;君不见,韩寒所谓“巴金文采不好”的言论在网上风生水起;君不见,郭敬明充满早恋、贪婪、颓废的作品大行其道。面对这丛生乱象,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自知”何在?我们的“谦恭”何在?我们的“品位”何在?现在我们许多人正在慢慢失去它,从而变得疯狂与骄傲,变得不顾一切。究其原因,是那颗追名逐利的浮躁之心在作怪,是价值观在扭曲、是高尚被践踏。长此以往,我们的灵魂将会被掏空,我的精神家园将会荒芜,国人当醒矣!

(运用排比进行论证,探究当前文化人失去情操的原因和危害。)

是啊,我们何必为了去追求那些不着边际的名利,丢了情操,乱了步伐?其实有些东西比金钱物质更重要。在这样一个物质社会里,我们要陶冶自己情操,这样才不会迷惘、彷徨。所以,不管人生这道算术题有多少种不同的解法,只有把情操作为它的首项,结果才不会出现负值。

(进一步强化“陶冶情操”的重要性)

当然,想要陶冶情操,首先要拥有一份宁静的心境。在我看来,真正的陶冶情操,不是远离喧嚣,而是身处喧嚣,依旧可以在心中修篱种菊。就如获取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闭门谢客,潜心创作。他曾说过:“不必为了获得准贵族的私心而摇尾乞怜,而应该像一只沉默的鲸鱼,稳重地呼吸。”拥有了这样的心境,才可以真正的静下心来去修养身性,陶冶情操,进而使自己很完善。风动、幡动都不过是心动而已,明白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怎样陶冶情操了。其次,需要有渊博的知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书内到书外,让自己用知识武装起来,才能练就铜墙铁壁,“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还有,就是像陶渊明那样,回归自然,吸纳天地菁华,养一身至真至纯之气。

(指出“陶冶情操”的三个方法,详略得当。)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情操,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巧妙化用毛泽东词句,收束有力。)

总评:

作文在理性严谨中显灵动之气。紧扣“情操”,逐层阐述,步步深入,对当今社会某些人丧失情操的原因及危害的分析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关于如何陶冶情操的见解也颇有独到之处。而首尾及行文中多处对名言名句的精巧运用,增添了行文的文彩和灵动之气,避免了议论文因追求理性严谨而带来的呆板僵硬。

(三)

守得情操让月明

说起情操,不禁油然而怀想起篱边采菊、心远地偏的隐士。 在那很多人将“加官进爵,光宗耀祖”作为毕生追求的喧嚣年代,在那举世滔滔皆名利的官场的星空下,他为了不让心灵的月亮蒙尘,愤然离开了纸醉金迷的官场,坚守自己那如月光般高洁的情操。

(由隐士自然引出话题,对比中凸显情操的价值。)

  当名利的炫光开始诱惑心灵的时候;当官场的污浊开始侵袭品德的时候;当人世的邪恶开始吞噬灵魂的时候,正是许多陶渊明这般圣洁的情操,如星星之火,一点点积聚,撬开黑暗的一角,让历史的长河越来越亮。“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的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情操;“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是于谦的情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是林则徐的情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周恩来的情操。这些高洁的情操,早已羽化成他们神圣不可侵犯的图腾,让他们“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让他们的心灵月亮绽放出夺目的光彩。这些高洁的情操,也凝成了中华民族圣洁的魂,成为支撑中华民族大厦的脊梁,使我们的民族涉过滚滚的历史长河,走向文明,走向富裕,走向昌盛!

(运用排比句,过渡自然。引用名言,增添了文采。列举中国史上的典型事例,从个人、民族两个方面揭示了“情操”的意义,分析深入。)

然而,在“熙熙皆为利来,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情操在很多人眼中似乎只属于圣人、伟人。他们忘记了“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的忠告,迷失在都市的繁华与享乐之中;忘记了“人无刚骨,安身不坚”的古训,丢失了可以拓展生命宽度的情操。人民的公仆丧失了曼德拉那种被禁锢于罗本岛上的锌皮屋仍为黑人民众争取平等权益的情操,贪污腐败,中饱私囊。知识分子丧失了沈从文那种遭受政治打击仍潜心于学术研究的情操,抄袭论文、挪用公款;艺术工作者丧失了梵高那种为了艺术追求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的情操,无所事事,靠吸毒来填补精神空虚。

(联系当今现实,并运用对比论证,从反面证明观点。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气势。)

殊不知,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芦苇,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情操;人之所以为高尚的人,是因为人有高洁的情操。只有守住高洁的情操,才能拥有不为外界纷繁所扰的超能力,获得心灵月亮的清明,成为高尚的人。周敦颐曾告诫我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桓宽也警醒过我们:“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因此,是月就应缺不改光,是剑就应折不改钢,是草就应做高洁素雅的幽兰,是木就应做雪后仍能挺直的松树,是花就应做傲寒枝头的梅花。

(进一步分析情操与人的关系,揭示情操的意义,阐述应取的态度。)

请君牢记:“一身轻似叶,所重全名节。”愿每个人都能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守得情操让月明。

(引用名言,篇末点题,首尾呼应。)

总评:

文章观点明确,层次清晰,旁征博引,内容充实,语言有文采,论证力度强。

 

名作赏析:

高尚情操与高尚追求

人们常说的情操、追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情操反映内心的情感倾向和恪守的行为方式,追求则反映人生的目的和价值取向。情操和追求有高低、美丑之分,高尚的情操和追求是宝贵的美德,历来受人称道。我国汉代科学家张衡视“德之不崇”为人生最大的不幸,古希腊一位哲学家则把美德比作人生的“第二个太阳”。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人,升华了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的优秀道德传统,具有真正高尚的情操和追求。在八十年的奋斗历程中,这种高尚的情操和追求始终是推动我们事业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在对“情操”这一核心概念进行诠释后,通过引用先哲名言,凸显中国共产党人对情操的升华,自然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这种高尚的情操和追求始终是推动我们事业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经过层层铺垫,论点的揭示就显得依托厚实稳重而不突兀。)

有了高尚的情操和追求,就能正确对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搞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们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们精神生活充实。但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不可缺少的是健康向上、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不论是物质条件极其匮乏,还是物质条件日益改善,首先在精神上必须富有。如果精神空虚,趣味低级,被物欲、金钱欲、占有欲所支配,那是十分危险的。我们正在改革开放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尚的情操和追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联词的精当使用会增强行文的逻辑性,进而提升议论文的论证力度和理性色彩。“不是……也不是”和“不仅……而且”指出物质与精神并举,缺一不可。“但”字一转,别开生面,牵引出文章真正要确立的主旨:最不可缺少的是健康向上、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继而用“不论是……还是”从正面强调精神必须富有,用“如果……。那是”从反面指出丧失高尚情操的危险。)

有了高尚的情操和追求,就能正确对待现实和理想的关系。共产党人坚信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同时也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把现实的努力和理想的追求联系起来,决不能只顾眼前而忘记远大理想,也决不能离开现实努力而空谈远大理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共产党人把情操和追求倾注于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变革实践,具有理想坚定、不懈奋斗的精神。在成绩面前固步自封、不求创新开拓,在风险困难面前信念动摇、不敢奋发进击,在利益调整面前患得患失、不愿顾全大局,在消极腐败现象面前唉声叹气甚至随波逐流等,都是同高尚的情操和追求、同不懈奋斗的精神格格不入的。

有了高尚的情操和追求,就能正确对待个人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人的真正价值是有益于人民。共产党人情操和追求的高尚境界是爱民利民,因而坚持“三个有利于”,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觉地把个人利益服从于人民利益,把个人前途寄托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上。在共产党人看来,要名利、拉关系、搞特权,是庸俗、可耻的;积极参与创造人民的幸福生活,奉献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昌盛、民族的振兴,才是真正高尚、光荣的。鲁迅赞美过牛,因为它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周恩来赞美过蚕,因为它连最后一根丝都毫无保留地贡献了出来。这种献身精神,正是共产党人高尚情操和追求的写照,也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所绝不可少的宝贵品质。

34两段对名人名言和名人掌故的引用恰当而节制,使文章既避免了单调乏味,又不失作为说理文的底色。一些写议论文说理乏力、堆砌事例的同学应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我们正处于历史大转折、社会大变革、事业大发展的时代,要无愧于这个时代,不能没有高尚的情操和追求;我们党面临着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长期执政的考验,要经受住这个考验,不能没有高尚的情操和追求。情操和追求,与事业相伴,与作风相连。每个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只有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投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锲而不舍地改造主观世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筑严思想政治防线,才能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最后一段先用两个“不能没有”强调坚守高尚情操的重大意义,语重心长、情真意切。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做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只有坚持先进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总评:

①观点因针对性强而鲜明深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立论只有贴近现实,才能增强其针对性。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上出现了重物质轻精神、重现实轻理想、重个人轻人民的消极现象。本文针对这一现实大力呼吁人们追求高尚的情操,丰富充实精神生活,坚持理想,不懈奋斗,爱民利民,奉献社会。立论贴近现实,自然会产生振聋发聩、警醒人心的作用。

②思路结构典范,分解剖析精当。全文采取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三个分论点,分别从“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个人与人民”的三个角度来阐述具有高尚情操的重大意义。很多中学生只能反复举大同小异的例子证明同一层涵义,无法进行合理的分解,更无法进行深入的剖析,而本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分解”和“剖析”的成功案例,值得反复品味。

 

真知灼见:

古今中外论情操:

1.没有比谄媚更危险的东西,因为明知是虚假,下意识里你还是相信它。

──伍德华德

2.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

3.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征

4.没有自我尊重,就没有道德的纯洁性和丰富的个性精神。对自身的尊重、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这是一块磨练细腻感情的砺石。──苏霍姆林斯基

5.美丽的心灵是那种博大、开朗而又准备容纳一切的心灵。   ──蒙田

6.在这世界上,除了人类心灵的崇高的精神表现以外,一切都是渺小而没有趣味的。──契诃夫

7.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席勒

8.野心、贪婪、自爱、虚荣、友谊、慷慨、公共精神,这些在不同程度上掺杂在一起而遍布社会的情感,自有史以来一直是所有行动和事业的动因。它们已为人类所关注。──休谟

9.每个年轻人最主要的是要记住,不要用粗野的情感,如喊叫、暴躁、凶狠来填补思想上的空虚。──苏霍姆林斯基

10.善良的情操和平衡的智力,是形成良好品性的基础。其他的事物都可能偶然间瞬息逝去,惟有人的人格是常存的东西;它往往在主人离开人世之后,仍受人敬仰。

──都德

11.惟有能严守诚实、亲切、友谊等普通的道德,才真正称得上伟大的人物。

 ──法朗士

12.最难抑制的情感是骄傲,尽管你设法掩饰,竭力与之斗争,它仍然存在。即使我敢相信已将它完全克服,我很可能又因自己的谦逊而感到骄傲。──富兰克林

 

佳段集萃:

如何使一篇平庸的议论文升格为较优秀作文?希望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修改和反思能带来有益的帮助。

一、议论文立旨三境界

面对一道作文题或作文材料,第一要务是在整体观照的前提下,通过抓关键句或关键词来确定全文的主旨。立旨有三境界:准确、深刻、独特。请看下面三面三个都以“常识”为话题的精彩片段。

1、准确

别拿常识不当干粮

常识也是科技的基础。科学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产生于人们对身边事物的实践与探索。牛顿从苹果落地的常识中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从叶子会割伤手的常识中发明出锯子。离开常识而空谈高科技,就像盖楼房不起地基,是靠不住的。

2、深刻

将“常识”牢记在心

小时候,妈妈说,脏东西是不能吃的。可是,炸鸡里的苏丹红是怎么回事?牛奶里怎么会有三聚氰胺?连鸡蛋都有人工合成的?蔬菜瓜果上的农药,注了水的猪肉,这些不都是我们吃下去的脏东西吗?难道,那些黑心的生产商连什么该吃,什么不能吃的常识都没有?非也,利益当前,这些常识就直接忽略了吧。

3、独特

跳出这道框

常识时时助我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有时,我们也需要跳出常识这道框,推陈以出新。中世纪的欧洲,信教的人们尊崇“地心说”,谓之常识,可哥白尼跳出这道框,提出了“日心说”,为日后牛顿“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提供了基石。跳出这道框,善于利用常识却不被其所桎梏,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却又不是如脱缰野马的空想。跳出这道框,推陈以出新,革故以鼎新,画出你生命的圆!

片段一中,“苹果落地”、“叶子割手”绝对是人们最平常最普通的认识,而“万有引力”、“锯子”这些重大的发现发明正是由这些常识而来,于是“常识也是科技的基础”这一立论就显得准确鲜明。片段二中,“脏东西不能吃”是连小孩都懂的常识,而那些“精明”的商人们却为什么不懂呢?究其原因,非不懂也、乃见利忘义也。作者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是谓深刻。片段三中,一反“尊崇常识”的人云亦云,提出“跳出这道框,善于利用常识却不被其所桎梏”,见众人之所未见,独抒己见,令人耳目一新。

通过上面简单的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立意境界的高低取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下。“常识是科技的基础”这一立论,是基于“常识有什么作用”的最常规的思维,是大多数同学首先容易想到的。有些同学在此基础上又往前想了一步:既然常识如此重要,而有些人为什么把常识抛之脑后呢?其客观、主观原因又有哪些呢?这样几个“为什么”一问,文章就往深处开掘来了。不过,一、二两个片段还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牢记常识的重要性,而第三个片段则提出了“跳出常识”、“不被常识栓梏”,的观点,这已经是与前两个片段完全相反的立论了。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常规立论的基础上借助因果思维向前跨一步,会带来深刻,而通过求异思维反向跨一步,则会带来独特。

二、开篇六方法

1、引述材料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从鸡窝孵出来的鹰,没有五彩斑斓的羽毛,不会用泥灰为自己洗澡,也不会三喙两嘴就从土里掏出一只小虫来。矮小的鸡窝总是碰它的头,而鸡们总是笑它笨。失望之极,它便跑到悬崖处,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当它纵身跃下的时候,本能地展开翅膀,飞上了云天。这才发现,自己原本是一只鹰,鸡窝和虫子不属于它。

让灵魂高飞

鹰,曾因自己无法象鸡一样而终日郁郁,当他纵身跃下无底的深渊,便发现惊天的秘密。那双被鸡嘲笑的毫无光泽的羽翼竟然轻而易举地承受了它生命的重量。那一瞬间,点燃了他搏击天空的热血,唤醒了它生命最深处那原始的、狂野的、高飞的灵魂,实现了生命的涅槃。

“引述材料法”是材料作文最常用的方法。但不少同学没有认真研读材料,而是照搬材料。而这篇作文的开头,作者没有重复材料,而是重点概述鹰的惊天发现,其中以“高飞的灵魂”暗扣议论中心。

2、叙事引例法。

拒绝平庸

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悠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用叙事引例法开头可以增加可读性。不过,大多数同学在运用此法开头时,一般以引用名人经典故事较多,而本文开头却不同寻常。作者以当天赶考路上偶然瞥见的一家餐馆名“风沙渡”作引,材料十分鲜活而又切合题旨,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匠心独运。作者在将它与其它餐馆名的对比中概叹其具有“超越平庸的力量”,自然就与文题“拒绝平庸”相照应了。这种开头,材料来自当下,产生了新鲜感、即时感;又来自亲身经历,增添了亲切感、真实感。相较于那些从故纸堆中苦寻名人故事的作文,本文提供了一则可资借鉴的经典案例。

3、引用名句法。

见证

司汤达说:活过,爱过,写过,以文字的力量来见证爱与希望的长存是幸福的。我多想穿越荏苒时光,轻触那满载爱与希望的文字中斑驳的古老建筑,换取那一段段诗意无比的幸福见证……

对于一个即将迎来高考的学生来说,应该熟背了来自课本内外不少名言名句,熟记这些名句,固然是应付高考的名句默写,但更应该用它们来增添我们作文的文采,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气息。

4、设疑引思法。

让与不让

当孔融让梨的故事早已成为千古美谈,当六尺微巷已为众人所称颂赞扬,面对那一枚枚闪烁着金光的世乒赛金牌,我不禁问道,我们是否应该让让它们?那么,我们到底该让出什么?

作者从孔融让梨和六尺微巷两则“让”的佳话,引出作文材料中的让出乒乓金牌的话题,由此,作者提出了两个设问。用“设疑引思法”开头是议论文写作中常见的一种开头方式,这种方式既自然地引起下文,又引发读者一起思考。

5、以退为进法。

蒙田的塔楼不是一切

也许,每一个热爱读书的人都梦想拥有一座蒙田的塔楼,里面布满书籍而别无他物,唯己一人在一片混杂着淡淡油墨的氤氲里轻快畅游,同所有从书本中缓步走出的亡灵彻夜交谈,直至沉醉。

然而,蒙田的塔楼从来都不是一切。

尽管书籍是莎翁眼中名副其实的全世界的营养品,是高尔基心里亲近生活的重要通径,但完全地依赖书本终究是单薄的,它承载不了现实的庞大身躯,无法让终日溺于书籍世界的所谓读书人触及真实世界的温热心跳。

以退为进法特别适合像2014年江苏省关于“青春朽与不朽”这类充满思辨色彩和思维张力的作文材料。《蒙田的塔楼不是一切》一文需要探讨的是这样一个话题:“要认识生活的意义,读书借鉴与亲身体验实践谁的作用更大?”此类问题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开放多元的,你肯定一方但绝不可轻易否定另一方。本文重在强调体验实践的重要,但作者以退为进,开篇先强调“读书”的价值,然后借助“然而”转入自己的观点,这样写避免了绝对化,使作文充满了辩证理性精神。

6、运用修辞法。

走出“自我”

大树不应只看到自己的高大,而忘记落红无私的哺育。花儿不应只看到自己的明艳,而忘记清晨雨露的滋养。大海不应该只看到自己的深邃,而忘记无数小溪的汇合。正像大树、花儿和大海一样,我们只有走出“自我”,才会有更灿烂的未来。

作者用一组排比,由“大树”到“花儿”再到“大海”,最后再落脚到“我们”。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不要忘记他人的恩泽,要走出“自我”。因为用了排比,开头便不同凡响,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

以上所举六法非为定法,不管你用哪一种方法,如果能使开头做到“引述材料、引出论点、引起下文、引人入胜”,那么,你的作文便成功了一半。

三、结构三样式

1、并列式。

回到原点

当我们看到评判一本书的好坏仅仅由其印数和销量来决定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文学创作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然而现在很多作家却离这个原点越来越远。……

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数与销量。文学创作本肩负着触及灵魂、涤荡思想、感召人性的使命,然而我们却看到,它已经渐渐变为一种只需要类型标准、只需要印数与销量的纯技术活动。……

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与深刻……

文章的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二是“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数与销量”。这两个方面构成并列关系,一侧重于文学创作的源泉,也就是“怎样创作”;一侧重于文学创作的使命,也就是“为谁而创作”。这两点确实抓住了文学创作的根本,一名高中生能对文学创作有这样的识见真是难能可贵。当然,作为并列式结构,主体部分最好设计成三个层次,由三个排比段组成,这样文章会更为丰厚,说理也更加全面。

2、对照式。

一步与一生

在正确的道路上跨出一步,你的人生会因此而不同。史铁生在二十几岁即遭遇下肢瘫痪,他想到了自杀,可是,经过激烈地思想斗争,最终,他从死亡边缘挣扎出来。如果他不从死亡的边缘跨出一步,他的一生可能要因此改写。

  在错误的道路上迈出一步,你只能品尝苦果。成克杰身为人民公仆不想着兢兢业业地工作,却贪图享受,生活腐化。如果他不在腐化的生活道路上迈出一步,他怎么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对比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议论文在结构上采用对照式,能使论述更为有力。片段一阐述“正确地迈出一步,可以成就辉煌人生”,片段二阐述“在错误的道路上迈出一步,只能品尝苦果”,两段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证明了“一步影响一生”这一中心论点。

3、层进式。

有所不为

人生一遭,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得有所作为,做出一番事业。有所作为,必得有良好的素质,而我以为,懂得“有所不为”也是素质之一。

在我看来,至少在青春年华,对那些无益于身心之事,应当坚持“不为”的方针。须知,玩物丧志呀。……

当然,这并非易事。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不为”无益之事呢?首先,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目标,并用是否符合理想来判别该为还是不该为。……其次,必须培养自己的自制力。……再次,还应该持之以恒。……

不为无益之事,是否意味着有益之事皆可为呢?也不尽然。有益之事固可为,但也要有选择。人生苦短,精力有限,什么都想为,平均有力,结果很可能什么也为不好,为不到头。……

人生有限,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明乎此,则善处为与不为,成就辉煌人生。

所谓“层进式”,就是在论述过程中渐次加深对论点的剖析,它很符合人们认识问题由浅入深的规律。在运用层进式结构时应注意设置渐次加深的层次,要由浅入深,或由表及里,或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文章从“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一特定角度指出了“有所不为”的重要性,强调人生应当有所不为。文章的第一层次是论述不为无益之事,以免玩物丧志。在这个层次里,作者并不是在一个层面上论述,而是先提出“不为无益之事”的分论点,然后再从三个方面论述怎样才能做到不为无益之事。一般考生的论述大概也就止于此了,但本文作者却不满足于此,又开拓出第二个层次,提出了“即使有益之事也要有所不为”的分论点,这就使文章的论述更深了一层,显示了作者思维的缜密和深刻。这种渐次加深的螺旋式上升结构更优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单一的直线上升的结构,更值得我们借鉴和模仿。

拒绝平庸

想起一小餐馆,名为“风沙渡” ……自有一种粗犷邈远的意境。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不由又想起一群人……叫作“蚁族” ……甘于平庸、卑贱,那唯一的归宿只是蝼蚁。

要成为强者,必先有一颗强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众生,先必有一股“登临意” ……是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登临意”的登临,是杜甫“会当凌绝顶”的登临。

是否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超脱平庸的心,是平庸与出众者的分水岭……

 “蚁族”又如何?若心怀鸿鹄之志……终有一天,能“扶摇而上几万里” ……

我相信“风沙渡”的主人不会是一个平庸、世俗的商人吧?……我必去“风沙渡” ……与老板相视而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011年江苏作文题叫《拒绝平庸》,这篇作文是当年最为推崇的作文之一。有老师正是从此类优秀作文中归纳出作文六步法:入题(引材)、点题(立旨)、联今、远征、做法、收口。本篇作文的结构也大致属于这“六步法”。开篇从一名为“风沙渡”的小店写起,在与“某某小吃”之类的平庸小店的对比中,自然而然地点了文题,这是“入题”(材料作文叫引材)和“点题”(如果对题旨分析再展开完整一些,那就叫立旨)。接着以“不由又想起一群人……叫作‘蚁族’”,过渡到写现实生活,这叫“联今”,这一段实际是分析甘于平庸的危害,也就是以反面来强调为什么要“拒绝平庸”。再接着几段把“远征”和“做法”融合在一起了。所谓“远征”就是旁征博引、是在“联今”的基础上再引用古代或外国的论据来丰富内容,深化分析。在这几段中,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杜甫、帕斯卡尔、陆游、庄子等人的名言典故,为甘于平庸着开出了治庸的药方,那就是要“有一颗强者之心”和“一颗超脱平庸的心”,要有“高贵的思想”,还要“心怀鸿鹄之志”。这就将议论上升到“怎么样”的层面,使文章有了深度,也有了厚度。在“收口”部分,文章又回到“风沙渡”的店名上,这次店名的出现不是对开头店名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探求店主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由“店名”而“主人”,最终回归“拒绝平庸”的主旨。全文上下勾连,一气呵成。仔细梳理文章脉络,会发现本文的结构还是属于层进式,只不过作者的思维是跳跃的,思绪是空灵的,而文章在自在、洒脱的外表下隐藏的仍是理性的脉络。

四、叙议三模式

1、叙后议论式。

自信、但不能盲目

三国时蜀军大将马谡镇守街亭,把20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马谡仍然坚持己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书,曾献计于诸葛亮,助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2、以议带叙式。

一步与一生

古语云:“一步错,步步错。”“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些用血泪写成的话里包含着多少深刻的教训啊!不过,“一步错”真的就“步步错”吗?“一失足”真的就“千古恨”了吗?“浪子回头金不换”又给我们重新振作的勇气,只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同样,可以成就精彩人生。廉颇身为赵国重臣、一代名将,却为名利与蔺相如相争,不能不说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迈出了一步,可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及时发现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从而成就了“将相和”的美谈。

3、叙议融合式。

生命因思考而精彩

我们敬佩袁隆平先生,他的时时思考、天天探索,堪为我们后辈的楷模。当他还是个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时,就敢于做着颠覆世界权威的思考;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依然专注于田间,全心全意地进行科学的探索。他的思考探索不仅使中国人填饱了肚子,更帮助世界大多数人摆脱了饥饿。思考,为他赢得了无数荣誉;探索,为他带来精彩人生。

写议论文就是摆事实讲道理,通过对论据的分析来证明中心论点,阐明事理。具体说来,叙议结合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是叙后分析式,以议带叙式,叙议融合式。

叙后分析式是学生最常用的方式。《自信,但不盲目》一段先列举了三国时马谡失街亭的事例,然后深入分析街亭失守的原因是马谡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水到渠成地得出了“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一观点。这种在叙述事例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原因或可能导致某种结果的方法,叫做因果议例法。此外,还有归纳议例法,假设议例法,类比议例法等。

但是如果一味机械地使用叙后分析法,在作文的主体部分老是在每一段一开始就是叙述事例,就会给人堆砌材料的不良印象。而采用以议带叙法往往能收到奇效,会给人以善于说理的良好印象。《一步与一生》一段先阐述“一步走错,只要知错能改,同样可以成功”的道理,接着再以廉颇 “过而能,善莫大焉”的典型论据来佐证这一道理,这样的议论文更具有理性色彩。

而叙议融合式与上面两种方式有些不同,它是打破叙述和议论的界限,用议论的口气叙述论据材料的方式。这种方式要求作者在叙述论据材料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思想观点,做到叙例和议例的高度融合。这种方式是将论点的关键词嵌入论据的叙述中,带着明确的观点和强烈的情感叙述论据,叙述中有观点、有看法。《生命因思考而精彩》一段以高度赞赏的语气叙述袁隆平的事迹,论点中的关键词语“思考”和“探索”反复出现,这样就将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实现了论据和论点的高度融合,省去了行文上的衔接和照应。

五、“深刻”三路径

1、横向拓展。

论国人情有独钟的麻将

……我们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希望国人能像拒绝鸦片一样,抵制麻将,还中国的蓝天一片纯正的宁静与祥和。

……许多人陷入其中,一上牌桌必有输有赢,在输输赢赢中惶惶终日,最终都输了做人最基本的东西——高昂的斗志。

……悲怆的哀乐声中,夹杂着麻将的声音,听着有种难以言表的苦涩。难道人们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悼念曾和自己同甘共苦的亲人么?

……打一场麻将比害一场小病危害大得多;天长日久身体被吞噬,神经被麻木,大病来袭……

2、纵向追问。

“旭日阳刚”获得一等奖的启示

观众们为什么会把珍贵的一票投给演唱功力远不如那些明星大腕的这对草根组合呢?因为他们是在用心唱,是真情打动了听众。那么他们的演唱为什么能够如此动情呢?因为他们来自生活底层,对底层生活的种种艰难与不幸有切身的体验,能透彻表达歌曲中传达的底层心声和励志精神。

3、反思求异。

荒谬的苦难哲学

其实,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相反,在很多时候,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苦难可能是生命的财富,但在多数情况下,苦难却让生命黯淡,甚至彻底沉寂。尤其是对那些没有选择权而不得不牺牲和受难的人,赞美他们的苦难无异于助纣为虐。这荒谬的苦难哲学,常常以对受难者的赞美,来转移我们对苦难根源的追问。

怎样把议论文写深刻?三个字:辩证法。要进行辩证说理,就是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用相互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分析问题。这其中,我以为通过分析事物产生的原因或导致的结果,以求作文的深刻,是特别重要、特别有效的方法之一。任何一种现象都不可能平白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不产生一定的结果。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做因果分析时,对原因或结果的分析不能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而应作横向的拓展和纵向的追问。

  因为事物产生的原因或导致的结果往往不是单一的,而可能是纷繁复杂的,所以横向拓展才会使分析丰富而全面。《论国人情有独钟的麻将》一文从“输掉家财、丧失斗志、伤害亲情、毁掉身体”四个方面对钟情麻将的后果作了切中肯綮的分析,可谓条分缕析、全面深刻。又因为事物产生的原因往往不是浅近的,而是连锁递进的,所以纵向追问才会使分析深刻而透彻。《一等奖的启示》通过两层连续的追问,就从本质上揭示了“旭日阳刚”成功的原因,分析就有了深度。

“反思求异法”能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荒谬的苦难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没有人喜欢苦难,却有无数赞美苦难的诗篇,这是不是很荒谬呢?“苦难是一笔财富”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真理,而作者通过怀疑、反思、省察发现了这一“真理”背后的谬误。要想具有这种怀疑“真理”的识见和勇气,就必须要有独立的人格、理性的精神、批判的思维和思想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