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 学科教学 >> 政治 >> 浏览信息
2019届政治生活三四单元知识点汇编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房俊 | 日期:2018-11-1 7:50:24 ] 字体:[ ]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考点2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和职权

1、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监察、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大)。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职权

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地位: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以更好地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5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考点22、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

1、人大代表的性质和法律地位: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2、人大代表的产生方法:均由民主选举产生,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间接选举)

3、人大代表的义务:

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的权力。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4、人大代表的权利(职权):提案权、质询权、审议权、表决权。

(注意:人大的职权与人大代表的权利不能混淆,不能混用)

 

考点2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2、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3、民主集中制的表现:1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大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对违反人民意志,损害人民利益的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照法律程序予以罢免。(2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代表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由其他国家机关贯彻执行。(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1、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受它监督,对它负责。

2、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所决定的事情不是自己去直接办,而是由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具体去贯彻执行。

3、人大是权力机关。政府是行政机关。在司法机关中,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国家监察委员会是监察机关。

 

 

考点2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人大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2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我国的政体(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要求: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做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考点25、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

2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4)只有坚持党领导,才能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

 

考点26、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不属于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职能。)

 

考点27、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1、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地形成的,是宪法确立的。

2、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

4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5、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6、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考点28、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1、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是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2、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单位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3、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的、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好宪法,是我们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治保障

 

考点29、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指导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4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5、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考点30、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优越性

1、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我国政党制度的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特点)

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特别提醒:他们之间不是共同执政的关系,也不是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

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5)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

4人民政协的性质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注意: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行使国家职能)

5人民政协的主题:团结和民主

6人民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人民政协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7人民政协的构成: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等。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考点3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我国所有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考点3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1、民族平等原则

原因: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特别提醒:平等不等于没有差别,不能表述为消除民族差异)

2、民族团结原则

1)形成: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各族人民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2重要意义:A、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B、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原因: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注意:各民族共同繁荣,并不仅仅指经济的繁荣。)

 

考点33、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1、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怎样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公民:①应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

国家:①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三项基本原则;②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③坚持党的领导和切实履行政府职能。

 

考点3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1949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进入了法制化建设的新阶段。

  200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扩大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步入法制化轨道。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它有力地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考点35、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越性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它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特别提醒:前提和基础:国家统一。 范围: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核心内容自治权。自治机关是人大和政府。地位:是地方行政区域,有限自治而不是“高度自治”)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必然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2优越性: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考点36、我国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我国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A、内涵: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B、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特别提醒: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而不是保护一切宗教活动;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并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C、地位: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D、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无论信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都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行干涉。

E、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目的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内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支持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特别提醒:不能表述为“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并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

(特别提醒: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宗教的阶级性质发生了变化,但宗教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

 

考点37、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政治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     走近国际社会

考点38、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基本权利和义务

1、国际社会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它对内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则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自主性。(特征)

3、主权国家的权利

独立权:主权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平等权: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

自卫权:主权国家保卫自己生存和独立的权利。

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

4、主权国家的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

 

考点39、国际组织及其作用

1、类型:政府和非政府的,世界性和区域性。

2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考点40、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

1、国际关系

①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际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②国际关系的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等。

③国际关系的形式:是多样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

2、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归根结底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国际关系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④任何国家都不应该以维护本国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否则是非正义的、错误的,应当受到谴责和反对。

 

考点41、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为什么要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②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③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怎样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国家:我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②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③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

2从公民角度看,要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考点42、当今时代的主题

1、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就是和平与发展

2和平问题

A、和平问题的含义: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B、维护世界和平的必要性: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世界和平的维护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C当今世界仍不安宁的表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有的大国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局部动荡频发,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3、发展问题

A、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B、二战后世界经济的特点:总体发展,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南北发展不平衡

当今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4)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注意:不是恐怖主义)

5)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考点43、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1、世界多极化的意义: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2、世界多极化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3、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单极与多极的矛盾,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考点44、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1、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3、我国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我们一定要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增强综合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考点45、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是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考点46、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我国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依据):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A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B、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D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考点47、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1)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的,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