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 学科教学 >> 历史 >> 浏览信息
高三 多元史观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余果 | 日期:2018-11-9 9:53:15 ] 字体:[ ]

点击浏览下一页 

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实际上是指的史学范式,属于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从多种史学范式设计题目,实质上是引导和促使考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去认识丰富多样的历史现象,破解复杂深邃的历史问题。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我国史学研究的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发展为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近代化)范式等多种史学范式。

一、文明史观

关键词

传承、交流、融合

基本

范畴

(1)人类文明史划分为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和政治文明史,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2)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

突出

视角

(1)从生产力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2)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变脉络,总结人类文明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进步的同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

立意

价值

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文明单位的价值取向并不断交流融合。

 

 

 

史实链接

1.中华文明

(1)中华文明是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等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宗法分封制原则遭到破坏。奴隶制文明向封建制文明转变。

(3)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实行闭关锁国,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在迈向近代文明的门槛时,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大潮。

(4)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是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二是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知识分子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局面逐步形成。

(5)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在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战略转移的同时,邓小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世界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

(1)1516世纪之交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开始,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期,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最终确立,世界交往加强。20世纪中叶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

(2)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下,西欧人文精神不断发展,一些追求科学真理的科学家,提出了对自然世界的新认识。至1718世纪,欧洲兴起了一场更为激进的思想启蒙运动。科学与理性的弘扬呼唤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狂飙与改革的浪潮。

(3)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猛烈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动摇。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德国和法国经过艰苦斗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

4.社会主义文明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典例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请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

(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20世纪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3)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结合18401919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说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方面是如何实现转型的?

(4)从文明史观角度看,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请分别结合古代雅典、近代英国的政治文明实例,分析其主要特征并从文明发展进程的角度,谈谈你对两者利与弊的基本看法。

答案 (1)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事件:俄国十月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与发展。

(3)经济:伴随着西方的入侵,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小农经济逐渐瓦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政治: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①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可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权力机构相互制衡。有利于维护公民的集体意志和利益、文化的创造和城邦经济的繁荣,不利于在国与国竞争中保持强盛。近代英国代议制度:君主立宪制,君主制、贵族制、议会民主与党派政治相结合,以内阁制为核心。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利益、维护政治角逐的有序和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但终究不能体现全民各种权利的社会公正。

 

 

 

二、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关键词汇

交往、联系、全球化、集团化

基本范畴

世界发展从分散到整体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

突出视角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立意价值

重视人类间的交往,强调友好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史实链接

1.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也使中国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美洲的外来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西欧开始对华的殖民侵略;中国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历程。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此间起到决定作用的是新航路的开辟。(2)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6070年代——世界市场扩展时期,此时期具有决定作用的是工业革命。(3)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时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争夺原料市场、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3.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840年,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列强的商品输出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开明地主阶级开始开眼看世界。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加紧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

5.世界各地各国间的经济往来和交流更加密切:如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即是对这种情况的一种变相反映,再如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各国和日本的经济援助;第三世界兴起并加强了交流和合作,如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发起,此外第三世界国家还与发达国家展开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6.全球性的国际组织不断出现: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的建立;区域性集团正在形成和不断完善,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7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

典例2 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  )

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心词“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和“全世界的历史”可知,本题旨在从世界发展“由分散到整体”的视角来研究历史,属于整体史观。

三、现代化史观

关键词汇

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

 

基本范畴

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

 

突出视角

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

立意价值

立足于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自主发展道路的探讨,注重对现代化的不同道路、不同模式的比较研究;在现代化的目标和进程之间、传统与现代化的不同文化之间、世界现代化的共性与各国现代化进程的个性之间,侧重对具体历史进程的比较研究。

史实链接

1.资本主义世界的近代化

(1)经济的工业化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

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传统的钢铁工业、机械加工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兴起了电气、化工、汽车、石油等一系列工业部门;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1787年,美国确立了联邦制度和三权分立制及总统制。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确立了半专制的君主立宪政体。

(3)思想理性化、科学化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理性主义——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

自由主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社会主义——以《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

民族主义——在欧洲表现为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相结合的民族统一和民族独立运动;在亚非表现为反殖反封的民族独立运动。

2.中国近代化(现代化)

(1)起步阶段(18401895)

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军和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

经济领域: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政治领域:维新派领导维新变法运动,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革命派成立资产阶级政党,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思想领域:维新派以进化论为思想基础,宣传维新思想;革命派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推入绝境。

(4)腾飞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政治上: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

经济上: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通过实施前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典例3 阅读下列材料: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请回答:

(1)依据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阐述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2)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扼要归纳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

(3)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的文明成果?

答案 (1)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①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变;②18世纪的启蒙运动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④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2)中国近代化变革:①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 对待外来文明成果的态度:要善于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反对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应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

 

 

 

 

 

 

 

 

 

四、革命史观

关键词汇

矛盾、阶级、斗争、运动

 

基本范畴

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这一史观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

 

突出视角

(1)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2)以革命为基调,为主线,为主要内容,但不能把中国近代史仅仅看作是一场革命史,更不是以农民战争为主线

立意价值

便于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史实链接

1.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1)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最终获得胜利。

(2)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结束。

(3)1864年到1870年,普鲁士先后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

2.无产阶级革命

(1)19173(俄历2),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3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

(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水平。它担负了反侵略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是民主革命的准备。

(2)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4)国民大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5)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6)解放战争,也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共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4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典例4 1908年,刘师培在《〈共产党宣言〉序》一文中指出:欲明欧洲资本制之发达,不可不研究斯编(注:指《共产党宣言》);复以古今社会变更均由阶级之相竞,则对于史学发明之功甚巨;讨论史编,亦不得不奉为圭臬(注:准则)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运用 (  )

A.文明史观   B.全球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阶级斗争史观

解析 古今社会变更均由阶级之相竞可知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运用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革命史观认为,革命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五、社会史观

突出视角

(1)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2)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小中见大

立意价值

重视历史上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全面理解社会想象的发生和演变,感受时代进步的脉搏。

 

史实链接

关键词汇

大众化、生活化

基本范畴

(1)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2)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等。

1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1)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使农民勉强自给。

(2)墨家提倡节俭,主张尚贤,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

(3)程朱理学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束缚人的思想。

(4)到了宋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欢迎。明清时期,市民阶层扩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5)明代后期,棉布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隋唐时期,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1)鸦片战争后,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电报、电话、报刊、电影也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后,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发生着变化。

(2)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3)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3西方的社会生活

(1)古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的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遥不可及。

(2)工业革命后,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做工,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气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4世界现代的社会生活

(1)苏联十月革命时期,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2)罗斯福新政时,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以增加就业。

(3)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4)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家里完成很多工作,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

典例5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呈现出平民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平民子女有了接受教育的公平机会。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宗族办学热情的高涨,书院教育远胜于前。……徽州宗族书院较之其他书院平民教育的功能更加明显。休宁《茗州吴氏家典》记载:族内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注:指学费),培植得一个两个好人作将来楷模。

——安徽师范大学张晓婧《论明清徽州书院的社会功能》

材料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

(1)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宗族书院平民教育功能加强的表现及原因。

(2)从材料可以看出蔡元培为我国教育平民化做出了哪些贡献?有何意义?

(3)温家宝总理说:平民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的素质。……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能得到教育。你如何理解温家宝总理的话?

答案 (1)表现:对有资质的贫寒子弟给予特殊照顾,不仅可让他们读书,还有相应的奖赏措施。

原因:程朱理学的影响;宗族的组织;徽商的热心资助。

(2)贡献:实行男女同校,推动男女在受教育权上平等;开办平民学校和夜校,提高中下层民众文化水平。

意义:促进妇女解放;有利于民主科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发展科技是各国提升国力的主要手段,而科技的发展要靠人才,所以要通过普及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

六、唯物史观

理论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基本含义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社会意识

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

史实链接

1.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

2.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社会繁荣,国力强盛,但社会潜伏着危机积极有为成时代需要。

3.明中期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4.封建专制制度腐朽,社会危机加剧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

5.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历法、农学等科教门类的发展,与农业文明息息相通。

6.自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形势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7.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尊孔复古逆流泛滥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8.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希腊出现智者学派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9.十四五世纪,意大利的某些工商业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101718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启蒙运动兴起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1118世纪末到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启蒙思想家渴望的理性王国一时幻灭文学家、艺术家崇尚浪漫主义。

1219世纪中叶后,随着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文学艺术家开始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现实主义开始盛行。

13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不断的经济危机带来大动荡和大变化现代主义文学兴盛起来。

典例6 恩格斯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流派归纳为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种文学流派是(  )

A.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B.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C.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D.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理论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基本含义

辩证关系

生产力

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与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相结合而构成的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即: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即: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

史实链接

1.农具和生产技术进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

2.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遭到破坏,鲁国实行初税亩。

3.明朝中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4.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厂出现。

5.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工业生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出现垄断组织。

6.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一化三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7.人民公社化运动试图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但它并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

9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

10.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引起人们强烈不满和生产力下降。

11.新经济政策确立的是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12.斯大林模式的长期执行,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13.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使经济逐渐恢复平衡,促进经济恢复。

14.二战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出现了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企业管理水平得以提高。

15.资本主义战后高速发展,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并非只有对抗,还有相互适应和可能协调的一面。

典例7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其实行,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

A.这种责任制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途径

B.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农业的需要

C.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D.只要把农民积极性调动起来就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

解析 解题关键是注意中心限制词根本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它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说明这种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理论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基本含义

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

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必须经常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上层建筑

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适应这些观点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史实链接

1.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分封宗法制。

2.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加剧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采取均田限田等措施。

3.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4.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的统治。

5.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6.独立之初,美国实行松散的邦联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1787年宪法所创立的联邦制的共和政体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7.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和巩固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德国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促进了德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典例8 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  )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解析 1954年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说明三大改造尚未完成,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七、从多元史观认识同一历史现象

在近年新高考试题的命制中,往往以文明史观为主基调及命题着眼点,兼顾整体史范式、现代化范式和社会史范式,同时也没有完全抛弃或排斥传统的革命史范式。因此备考复习应强化几个重要史学范式的基本观点,并加以适当的训练,以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史实链接

1从不同史观看新航路开辟的深远影响

(1)从整体史范式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从文明史范式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是新旧两个世界,亚洲、美洲和欧洲文明的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3)从近代化范式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活动的舞台由大陆转向海洋,改变了世界各区域文明之间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联系的规模和性质,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

(4)从社会史范式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给西欧社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促进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但是给非洲黑人、亚洲人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带来了殖民灾难。

2从多种史观看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从整体史范式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范式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从社会史范式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

(5)从生态史范式的角度看,工业革命虽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3从不同史观看近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

(1)从革命史范式的角度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3)从整体史范式的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从文明史范式的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化的地方。

(5)从社会史范式的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4用不同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1)从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范式看,它打出的自强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史范式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范式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5运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1)从革命史范式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

(2)从现代化范式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化。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体制现代化的重大突破。

经济上,临时政府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短暂发展。

法制上,颁布了资产阶级《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国民的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思想上,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中国化,提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文化教育上,理性化和科学化有了发展。

社会生活上,自由、平等、友爱的风气兴起。

(3)从整体史范式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相连。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