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 学科教学 >> 语文 >> 浏览信息
高三语文散文阅读试题
[来源:高三语文备课组 | 作者:张怡 | 日期:2015-10-26 15:36:36 ] 字体:[ ]

 

高三语文散文阅读试题

【复习目标】

结合做过的典型散文阅读题目,熟记散文阅读的思路以及答题方法。

【散文阅读知识与答题思路】

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和难点。要想做好题目,读懂文章是关键。这就要求考生在做题时候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学会从整体入手,注意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即理清文章的思路,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在阅读时,一定要牢记下面规律和方法。

1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2、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3,要找寻文章中关键的词句,就是要找出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的概括性词语。

4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过渡句、抒情议论的句子。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理清了文章思路、把握了文章主旨之后再去做题就比较简单了。散文阅读的考查题目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          总结概括类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必须要对多方面的信息或对象进行辨别并加以选择,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或对象进行重组、概括并将他们融为一体。

【常见的命题形式】

1.     文中写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或画面)

2.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角度、阶段来写的,怎样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等。

3.     为什么……?请分条概括(或说明)

4.     概括文章的主旨

【具体步骤】

1、首先根据题干明确答题区间,是全篇,还是某几个段落(某层),还是某段。

2、对答题区域进行简明的分层,分层不可过粗,也不可太细,具体依据应该以分值多少来判断,当然主要的判断依据还应该是文章或文段的内容层次。

3、回头继续审读题干,找出题目要求的关键词、重点词。

4、根据题干中的这些重点词语的提示,到答题区域找相关的关键词——问什么,找什么词语。(关键词、重点词语一般是:显示文章或段落脉络层次的词,关联词,多次重复出现的词,对象或者主体的词,表示特点的词语等)

5、依据题干要求摘取、概括或组合,形成答案并代入检验。

【对文章中心意思(主旨)的概括】

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必须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是说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料。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主要方法是:

1、研究标题与头尾。

2、注意文章的中心句。

3、分别概括每段的大意,然后进行归纳与整合。

4、注意侧重点:以记人为主的文章,要侧重抓人物形象的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分析事件所蕴含的本质意义;以说理为主的文章,要抓住文章的中心、作者的观点、写作意图等,尤其要关注抒情句、议论句、段落起始句和总结句、段落中心句、篇末点题句等。

二、         疑难语句类

【疑难语句的种类】

所谓疑难语句,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抽象词语较多,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主旨、情感的句子。

【常见的命题形式】

1、句子含意理解         2、句子的作用

3、对句子进行赏析       4、句子的比较

【具体步骤】

1、句子含意理解类:

1)注意句子所在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2)对句子的语法进行分析,了解句子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3)抓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即句眼进行解释。句眼通常是表达比较形象的词、高度抽象概括的词、指代词等。所谓形象化的词语或语句主要指那些具有比喻(包括通感)、借代、拟人、夸张等修辞格的语言,或者描写生动细致(常用移用修辞)的语言。尤其是借代、借喻语句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找到它的本体。抽象概括的语言主要是这写语言的具体内容通俗地解说出来。含有指代内同的词则要根据上下文的联系,在具体语境当中找到它的具体所指。

4)回扣段意和主旨进行解说。句子的表意既离不开段落,又与文章或段落的内容密切相关,尤其是它们的首尾句、文眼句、哲理句,更具有这种意义。

2、句子的作用类:

1)回答内容上的作用。这句话本身是什么含意,是否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联系,是引出主题、暗示主题还是揭示主题。

2)回答结构上的作用。句子在文章中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是引出下文,还是承上启下,或者是总结上文。

3、句子的赏析类:

1)从内容上考虑,结合句子本身的含意以及和主旨、作者的感情的联系进行说明。

2)从形式上考虑,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何种表现手法,何种修辞手法,再联系这种手法的本质特点,分析其表达效果,注意要与内容结合起来谈。

3)从结构上考虑,是总领句,总结句,还是过渡句,或者文眼句、观点句,说明它在整个文章中结构上的作用。

4、句子的比较类:

可用求同存异法:将比较的句子中的相同之处弃之不顾,而重点抓住其中的不同之处进行思考。先明确区别所在,再结合语境,结合主题,结合情感态度,进行全面的、多角度的深入思考。

三、表达技巧类:

【知识储备】

高考现代文阅读涉及的表达技巧,归纳起来说,有下列三方面:

1.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

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另外特别注意白描这种手法;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2.文中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联想、想象、象征、对比、烘托、反衬、铺垫、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及人称的变化等。

3、修辞技巧:高中阶段主要掌握以下几种种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借代。

4.布局谋篇的技巧:如抑扬结合、线索设置、过渡、承上启下、前呼后应、伏笔、层递等。

5、材料安排,主要有:主次、详略、繁简等,术语有详略得当、以小见大、点面结合等。

【常见命题形式】

1.……的作用是什么?

2.……的好处是什么?

3.请分析……的表达效果。

4.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题方略】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其作用也是异彩纷呈的,对常见的技巧必须要熟悉他的常规性作用。

例如,类比的作用: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象征的作用:是抽象事务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衬托的作用:突出事物特征,强化思想感情等。

比喻的作用: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或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于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夸张的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比拟的作用:使描绘形象;使表意丰富;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排比的作用: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对偶的作用: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反复的作用:写景抒情感染力强;铺垫;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设问的作用: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反问的作用: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答题步骤】

1.     点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     这种表现手法在文句中表现了什么内容

3.    这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好处、效果,并结合语境加以说明。

四、分析结构类

【考察方式】

1、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2、文章是怎样构思的?或文章是怎样逐层说开去的?或内容是怎样逐层深入的?

●开头

1.     点题(点话题,点主题)

2.     总领全文

3.     引起下文

4.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5.     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6.     点明线索

7.     营造(渲染)气氛(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中间: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 照应前文,为下文作铺垫

★解答这类题要对原文进行分层,归纳层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具体内容——层次大意。

●结尾:

1.     篇末点题(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呼应开头(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2.     回味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思考,激发情感;令人深思,给人启示

3.    画龙点睛,点明、升华或深化主旨

五、探究类:

【常见问法】

1.     对于作者的某一观点你是怎样看的?或对XX你是怎样看的?

2.     你对作者的某一观点是否赞同?

【答题步骤】

1、表明自己的观点或态度(可能有同意、不同意、既不完全赞同也不完全否定,只要表明一种既可)。

2、陈述理由,支撑自己的观点。若是同意作者的观点,最好能从原文中找依据把作者的主要观点进行概括汇总,不要完全脱离原文作答。

3、最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分析。

4、作总结。

 

《都江堰》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通过复习此文,全面掌握散文阅读的思路以及答题方法。

【复习时数】1课时

【复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给下列画线词语注音并注释词语。

远(       ):           然(     ):              选(       :         

     ):             圭臬       :            衮衮诸公(     ):

肤冷气(     ):         戏(                    钹磬       ):

2、第三节主要写都江堰的设计建造者李冰父子,期中多次提到李冰的精魂,请问李冰的精魂都有哪些?

                                                                             

                                                                              

                                                                             

〖课堂阅读〗

一、阅读《都江堰》第一节,回答问题。

文章为什么开头要写长城,而且在第二段中又说“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

                                                                    

                                                                     

总结:

                                                            

二、阅读第二节,回答问题。

1、在第二节中,作者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2、从第三段中找出三个词语,精炼而全面地概括出都江堰的特点:

     

                           

 

概括方法总结:                                                                       

 

 3、第三段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请分析。

                                                                               

                                                                               

总结:                                                                       

 

三、熟读文章,体会下面语句的含义。

1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另: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2、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

                                                                                  
     
                                                                                                                                                               
 
3、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4人们在虔诚膜拜,膜拜自己同类中更像一点人的人。
                                                                                  
                                                                                  
 
方法总结: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

卖茶老妇

 

①在淡水高尔夫球场,正下着细雨,没有风,那些被刻意修整平坦的草地,在雨中格外有一种朦胧的美。我坐在球场的三楼餐厅举目四望,有一种寂寞的感觉包围着我,看着灰色的天空,我深切的感到,年轻时一串最可贵的记忆已经在这雨里湿濡而模糊了。

      ②那是因为刚刚我为了避雨,曾想到淡水龙山寺去喝一壶老人茶,在幽黯的市场里转来转去,走到龙山寺门口,我完全为眼见的景象吓呆了,因为原本空旷的寺中庭院,正中央坐着一座金色的巨佛,屋顶也盖起来了。旧日的龙山寺被一片金的、红的颜色取代,不似往昔斑驳的模样。

      ③我问着寺前的小贩:“龙山寺不卖老人茶了吗?”小贩微笑着说:“早就不卖了。”      “那位卖茶的老太太呢?”“因为龙山寺要改建,没有地方卖茶,她被赶走了。”

      ④我坐在寺前的石阶上,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龙山寺不卖老人茶了,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在我的记忆里,龙山寺和老人茶是一体的,还有那位卖茶的独眼老妇。

     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到淡水龙山寺,就为这座寺庙着迷,并不是它的建筑老旧,也不是它的香火旺盛,而是里面疏疏散散的摆着几张简陋桌椅,卖着略带苦味的廉价乌龙茶,还有一些配茶的小点心,那位老妇人只有一只眼睛,她沉默的冲好了茶,就迈着缓慢的步子走到里面,沉默地坐着。

      ⑥龙山寺最好的是它有一分闲情,找三五位好友到寺里喝茶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坐上一个下午,真可以让人俗虑尽褪,不复记忆人间的苦痛。

      ⑦我喜欢淡水,十几年来去过无数次,并不只是因为淡水有复杂的历史,有红毛城和牛津学堂,有美丽的夕阳,那些虽美,却不是生活的。我爱的是普普开往对岸八里的渡船,是街边卖着好吃的鱼丸小摊,是偶尔在渡口卖螃蟹的人,是在店里找来找去可以买到好看的小陶碗;最重要的是淡水有龙山寺,寺里有一位独眼老妇卖着远近驰名,举世无双的老人茶。

      ⑧每次到淡水,大部分的时光我都是在龙山寺老人茶桌旁度过的。选一个清静的下午,带一本小书,慢慢的摇到淡水,看一下午的书,再搭黄昏的列车回台北,是我学生时代最喜欢的事,那是金灿灿的少年岁月,颜色和味道如第二泡的乌龙茶。

      ⑨我和卖茶的老妇没有谈过话,她却像我多年的老友一样,常在沉默中会想起她来,可惜我往后不能再与她会面,她的身世对我永远是个谜。

      ⑩想到龙山寺的改建,驱逐了老妇和她的茶摊,我的心痛是那尊金色巨佛所不能了解的。在细雨中,我一个人毫无目的在街上走着,回忆龙山寺和我年少时的因缘,以及和我在茶桌边喝过茶论过艺的一些老友,心情和雨一样的迷惘。不知不觉地就走到淡水高尔夫球场,在餐厅里叫了一杯咖啡,却一口也喝不下去。这是富人的地方,穿着高级名贵运动衣的中年男子,冒雨打完球回来休息,正谈论着一个人一生能一杆进洞的机率有多少。一位微胖的男子说:“我打了十几年的高尔夫,还没有打过一杆进洞。”言下不胜感慨。

     ⑾我想着,一个人一生能找到一个清洗心灵的地方,像龙山寺的老人茶座,机率有多少?即使能找到相同的地方,年岁也大了,心情也不同了。裤袋夹一本诗集,买一张车票跳上火车的心情恐怕也没有了。

      ⑿龙山寺改建对我是不幸的,它正象征着一轮金色的太阳往海中坠去,形象的美还清晰如昨,可是夕阳沉落了,天色也暗了。                一九八三年二月九日

1、第1段中“年轻时一串最可贵的记忆”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2、文章第10段中写一群中年男子打高尔夫球的事,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3、文章的结尾耐人寻味,请从修辞与表达效果等方面作简要分析。(4分)

 

 

 

4、文章的第(11)段中说,“一个人一生能找到一个清洗心灵的地方,像龙山寺的老人茶座,机率有多少?”请结合本文与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4分)

 

 

 

 

课后小结: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

 

泰山之思

蔡家园
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盘古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
自泰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赐福,以保江山永固。江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
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
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的思绪,一直缠绕着我。
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像中获得慰藉。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
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
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可见一斑: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独宗五岳独尊。其实,泰山海拔不过1545来,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并不显高。它的风景确有独到之处。但也未必比得上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但是,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却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树和每一片岩石,让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几丝压抑、几缕轻狂。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大胸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泰山之所以最初赢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观念;而其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则与民族的思堆模式有着根本的联系。一座泰山,象征看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站在无字碑前,我请人拍了一张照片。尽管迷雾重重,画面十分模糊,但我愿意留下一个纪念。泰山上有数以千计的名碑名刻,或记封禅盛况.或抒豪情壮志,或咏奇瑰风光,惟有此碑不着一字,却给人无穷遐思。无字其实就是有字,这些字是活的精灵,镌刻在历史前行的每一个瞬间。它是深沉的,也是博大的;它是开放的,更是无边的……
站在雾中的泰山上,四顾茫然,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 (本文略有删改)

1、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各不超过2个字)(2)


 (1)         (2) 

 

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4)

 

 

 


3、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

 

 

 

 

4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7)

 

 

 

 

 

 

课后小结:

 

 

 

 

 

 

 

 

 

 

 

 

 

 

 

 

 

 

 

 

 

 

 

 

 

 

 

参考答案:

《都江堰》

一、第一节,回答问题。

答:这是使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说明,虽然两个工程都非常伟大,但是他们作用则不同了,长城的社会公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则至今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清流,永久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总结:凡是一篇文章中出现了和文章叙写的主体内容表面上没有关系的事物、事情,而题目又设计成问题来问作用,一般就是使用了某种表现手法。

二、阅读第二节,回答问题。

1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引出了都江堰,突出了都江堰的激流浩荡的特点。文章从一个一般游客的心理写起,贴切自然。这又给读者以巨大惊喜,就像游客意外发现一个胜景一般。

2           强悍     规整          驯顺   

 

总结:关于概括类题目,方法是:找重复次数多的词语,找最能体现所提问题内容特点的词语。找总结句中的关键词语。

3、这段文字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都江堰的水以人的动作形象,如“极有规矩”“乖乖地转身”“驯顺”“恼怒”“撒起野来”等词语,生动地描写了都江堰水势的特点、流向,从而展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作用,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

 

总结:关于语言特点的分析,首先要知道关于语言特点的术语有哪些,如各种修辞手法,语言的风格特点——质朴自然,华美丰富,或富有地方特色等。

 

三、

答案:(1)李冰是一个官员,更是一个水利学家,总结出一套简洁的治水方法。(2)他的政治含义就是为民造福。(3)他懂得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人活着就必须有清泉和米粮。(4)他智慧、仁慈、透明。

总结方法:从题目要求来看,这是要求总结李冰的思想品格的题目,这就需要从这一部分内容整体来把握。凡是能说明李冰精神品格的句子词语都要找出来,然后概括总结表述。

四、1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僵硬的雕塑”是指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只是矗立在哪里供人参观罢了;而“灵动的生活”是指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送来汩汩清泉,他永久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尤其是长城是用砖瓦石块建造所以符合“僵硬”特点,而都江堰治理的是水,所以符合“灵动”这一特点,用语准确。

2、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

这是说中国封建社会所选拔的官员,本来是一些很有抱负很有思想的人,但是一旦被选为官员,就被官僚体制限制的无所作为,而唯独像李冰这样的官员,居于官位,还能一心与民一起治理水患并作出成绩来的,实在是少见,因而他便成了一位实践者,一位科学家。

3、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

李冰的政治主张就是用疏导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消除灾祸,为民造福,让百姓在平安和谐的社会中过上富足的生活。

4、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冰清玉洁”既是指李冰治水的主张,也是指李冰治的施政主张,就是通过“智慧、仁慈、透明”的方法,为民造福。

5、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那把长锸”是指李冰为首的一心为民造福的官员及其做法,而“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则代表那些无所事事的官僚。这两种人在现实的斗争中往往是前者失败,而后者胜利;但是经过历史的评判后,人们往往记住的是前者,因为他们一心为民谋福,所以人民永远记住了他们。
 6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这句话说的就是对上文的内容的形象说法,意思是:人种要想不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
7人们在虔诚膜拜,膜拜自己同类中更像一点人的人。
人们把李冰当成神来朝拜,其实李冰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官员,一个普通的人,只是他在世时,实实在在做了一些为民造福的事情,死后人们就把它升格为神。而“更像一点人的人”如其是说李冰,不如是讽刺千百年来那一大批官僚,没有几个处处为民着想的“人”。
理解语句方法总结:1、看上下文的语义、段意,所谓“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只要符合语义、段意即可。
2、把你的解释,带入文句中替换掉原句,再读原文,看能不能讲得通。

 

 

《卖茶老妇》

1、(4分)记忆深处的渡船、鱼丸小摊、小陶碗及最为重要的龙山寺、老人茶等淡水景物;(2分)以及年轻时在龙山寺喝茶读书时的体味的那份闲情。(2分)

2、用富人与自己对比,突出自己寂寞的心情(或迷惘的心境);(2分)用咖啡厅与过去的茶摊作对比,突出对往日清净生活的留念之情。(2分)引出下文“”我对寻觅一个清洗心灵的的地方几率少的感慨。

3、(4分)结尾运用比喻(1分),将龙山寺改建一事比作金色的太阳向海中坠去,虽美而不存在(1分)(或渲染了一种怅惘、落寞的气氛);揭示出文章中心,表达对最可贵的记忆逝去的感伤。(2分)

4、评分标准:联系原文主旨得2分,结合自己的实际或生活体验来谈的2分。

 

《泰山之思》

1、(1)自大(答“自夸、自狂、轻狂”均可);(2)卑怯(答“自卑”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要紧扣上下文语境,明确答题范围,注意用原文组织答案,可在第7段的后面几句中找到答案。

2、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②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②答“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福”也可)。

解析:本题设问含答题思路和答题范围,显然是在第一二段中寻找,结合“早已成为”就可抓住3条。

3、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从修辞手法、句式特点、词语运用等多个角度用思考。另外,表达时要点的手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出其作用。

4、①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今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解析:解答本题要往重从全文主旨出发,从结构、内容、手法等方面多角度分析,由具体到抽象,由浅人深去分析,并要点明作用及文章蓄含的深层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