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 学科教学 >> 语文 >> 浏览信息
2018年秋学期高一语文月考试卷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高一语文 | 日期:2018-10-31 18:16:21 ] 字体:[ ]

泰兴四中2018年秋学期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一跳。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的是水。水永远不停地流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

②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即使能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后来,他们聪明了,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把时间称作光阴。再后来,人们的聪明才智更提高了,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这是用人工来抓住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的尝试。到了近几百年,人类发明了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有一利必有一弊”,人类成了时间的奴隶,成了手表的奴隶。现在各种各样的会极多,开会必须规定时间,几点几分,不能任意伸缩。如果参加重要的会而路上偏偏赶上堵车,任你怎样焦急,怎样频频看手表,都是白搭。这不是典型的时间的奴隶又是什么呢?然而,话又说了回来,在今天头绪纷纭杂乱有章的社会里,开会不定时间,还像古人那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悠哉游哉,今天的社会还能运转吗?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成为时间的奴隶就正是文明的表现。

③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大自然还是把虚无飘渺的时间用具体的东西暗示给了人们。比如用日出日落标志出一天,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用四季(在印度是六季或者两季)标志出一年。农民最关心这些问题,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对他们种庄稼有重要意义。在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时间具有另外的意义。他们说,大千世界,人类万物,都生长在时间和空间内,而时间是无头无尾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我既不是自然科学家,也不是哲学家,对无头无尾和无边无际实在难以理解。可是不这样又能怎样呢?如果时间有了头尾,头以前尾以后又是什么呢?因此,难以理解也只得理解,此外更没有其他途径。

④生与死也属于时间范畴。一般人总是把生与死绝对对立起来。但是,中国古代的道家却主张“万物方生方死”,把生与死辩证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准确无误地道出了生即是死的关系。随着座钟秒针的一跳,我自己就长了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那么一点点。同时也就是向着死亡走近了那么一点点。不但我是这样,现在正是初夏,窗外的玉兰花、垂柳和深埋在清塘里的荷花,也都长了那么一点点。不久前还是冰封的湖水,现在是“风乍起,吹皱一池夏水”,波光潋滟,水色接天。岸上的垂杨,从光秃秃的枝条上逐渐长出了小叶片,一转瞬间,出现了一片鹅黄;再一转瞬,就是一片嫩绿,现在则是接近浓绿了。小山上原来是一片枯草,“一夜东风送春暖,满山开遍二月兰”。今年是二月兰的大年,山上地下,只要有空隙,二月兰必然出现在那里,座钟的秒针再跳上多少万次,二月兰即将枯萎,也就是走向暂时的死亡了。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方生方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不可逆转的。

⑤印度人是聪明的,他们把时间和死亡视为一物。梵文hāla,既是“时间”,又是“死亡或死神”。《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在活了极长的时间以后,hāla走上门来,这表示他就要死亡了。罗摩泰然处之,既不“饮恨”,也不“吞声”。他知道这是自然规律,人类是无能为力的。我们今天知道,不但人类是这样,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无一例外。“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办法。我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在梵文里,动词“死”的字根是mn;但是此字不用manati来表示现在时,而是用被动式mniyati(ti),这表示,印度人认为“死”是被动的,主动自杀者究属少数。

⑥同印度人比较起来,中国人大概希望争取长生。越是有钱有势的人越希望活下去,在旧社会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小百姓,决不会愿意长远活下去的。而富有天下的天子则热切希望长生。中国历史上几位有名的英主,莫不如此。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寻求不死之药或者仙丹什么的。连唐太宗都是服用了印度婆罗门的“仙药”而中毒身亡的。老百姓书呆子中也有寻求肉身升天的,而且连鸡犬都带了上去。我这个木头脑袋瓜真想也想不通。如果真有那么一个“天”的话,人数也不会太多。升到那里去干些什么呢?那里不会有官僚衙门,想走后门靠贿赂来谋求升官,没有这个可能。那里也不会有什么市场,什么WTO,想发财也英雄无用武之地。想打麻将,唱卡拉OK,唱几天,打几天,还是会有兴趣的,但让你一月月一年年永远打下去,你受得了吗?养鸡喂狗,永远喂下去,你也受不了。“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无益之事天上没有。在天上待长了,你一定会自杀的。苏东坡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有见地之言。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待在人间吧。

⑦要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想不通我在上面说的那一些并不深奥的道理,时间就变成了枷锁,让你处处感到不舒服。但是,如果真想通了,则戴着枷锁跳舞反而更能增加一些意想不到的兴趣。我自认是想通了。现在照样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我觉得这是时间给我提醒儿,让我知道时间的价值。“一寸光阴不可轻”,朱子这一句诗对我这个年过九十的老头儿也是适用的。

(取材于季羡林《一花一世界》)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认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人很幸福,表明了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厌弃。

B. 第④段对初夏景物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对死亡这一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的深度感伤。

C. 在作者看来,印度人比中国人聪明,他们意识到在死亡面前“人类是无能为力的”。

D. 第⑥段中作者以调侃的语气描述着天上的生活,体现出一种透悟人生真谛的幽默感。

2. 文章第①段中,引用了孔子的一句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6分)

 

 

3. 文章开头说秒针“一跳,我的心就一跳”,结尾则写道“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64分)

Ⅰ)《必修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4-15题。(32分)

4.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是:(   )(2分)

A.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C.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              D.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5. 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项:(   )(2分)

①金就砺则利  ②虽有槁暴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⑤遗世独立   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⑦梦亦同趣   ⑧或师焉,或不焉

A. ①③⑥⑦    B. ②④⑥⑧    C. ②③⑦⑧    D. ①②④⑥

6.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余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赞赏)B. 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C. 非利足也,而千里。(达到)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疑惑)

7. 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名词作动词,游泳)

B.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师焉。(以…为耻)

C. (蚓)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动词,向上爬)    

D. 吾从而之。(以……为师)

8.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有所极       意:心情,情趣    B. 而起,起而归。     觉:睡觉

C. 染溪,斫榛莽      缘:沿着     D. 觞满酌,颓然就醉。 引:拿起,端起

9.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然后:这样以后  B. 游于是乎始           于是:从此

C.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未始:未开始    D. 尺寸千里,攒蹙累积   累积:叠加

10.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学不可以     已:停止               用心       一:一样

B. 圣人无     常:平常               知不可乎   骤:突然

C. 举酒    属:致意,劝酒            至则草而坐   披:拨开

D. 山之高而止   穷:荒僻               纵一苇之所   如:往

11. 下面加点字与“日与其徒上高山”中的“日”词类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萦      B. 始指       C. 山之而止       D. 踞而遨

12. 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的句子是(   )(2分)

A. 吾从而师之                     B. 古之学者必有师

C.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3. 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其隙也,则施施              吾尝终日思矣

B. 句读不知,惑不解            师道不传也久矣

C. 徘徊斗牛之间                  是乎始

D. 少,月出于东山之上            积土成山,风雨兴

14. 下列特殊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凌万顷之茫然                           B. 是岁,元和四年也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故为之文以志

15.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分)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末见其明也。(3分)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3分)

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分)

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4分)

Ⅰ.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游。日与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 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 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Ⅱ.宗元,字子厚,河东人。贞元九年苑论榜第进士。又试博学宏辞,授校书郎,调蓝田县尉,累迁监察御史里行。与王叔文、韦执谊善,二人之谋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用,值叔文败,贬邵州刺史,半道,有诏贬永州司马。遍贻朝士书言情,众忌其才,无用心者。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时刘禹锡同谪,得播州,宗元播非人所居,且禹锡母老,具奏柳州让禹锡,而自往播,会大臣亦有为请者,遂改连州。宗元在柳多惠政,及卒,百姓追慕,立祠享祀,血食至今。公天才绝伦,文章卓伟,一时辈行,咸推仰之。工诗,语意深切,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司空图论之曰:“梅止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应物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厉靖深不及也。”今诗赋杂文等三十卷,传于世。

(辛文房《唐才子传•柳宗元》)

16.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故为之文以    志:志向         B. 二人之谋事       引:拉

C. 血食至今      血食:享受祭品     D. 而温厉靖深不及也   靖深:华美深刻

17. 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梅止     不拘       B. 漫漫            箕踞

C. 始指异     爪牙       D. 宗元播非人所居    具奏柳州让禹锡

18. 下列选项中对两篇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柳宗元中进士后,逐步升迁到监察御史的职位,与王叔文、韦执谊关系密切,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

B. 柳宗元追随王叔文参与革新失败后,先被贬到邵州担任刺史,但任职不久后又被贬谪到永州担任司马。

C. 元和十年,好友刘禹锡被贬到了更偏远的播州,柳宗元把柳州让给刘禹锡,自己通过其他大臣帮忙,到连州上任了。

D. 司空图很欣赏柳宗元的诗歌,认为他的诗歌虽然比不上陶渊明,但比韦应物的要高。

19.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5分)

1)遍贻朝士书言情,众忌其才,无为用心者。

 

2)公天才绝伦,文章卓伟,一时辈行,咸推仰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第20题。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①,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②不妨员外③置,诗人例作水曹郎④。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⑤。

[注释]①为口忙:既指因言获罪,又指为谋生糊口。②逐客:贬谪之人。③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④水曹部:隶属水部的郎官。⑤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

20.下列对宋诗《初到黄州》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自嘲的态度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荒唐”看似轻松,却含难言自伤之情。

B. 颔联以“知”“觉”二字真实写出品尝到“鱼美”“笋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C. 颈联中以“不妨”“例作”将古今诗人进行自喻,牢骚中兼带诙谐,展现作者个性。

D. 尾联用“压酒囊”来画龙点睛,平和中见锋芒,刻画出初到黄州时的复杂矛盾心绪。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2题,15分)

2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3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荀子《劝学(节选)》)

2)师者,                                  (韩愈《师说》)

3)诵明月之诗,                            (苏轼《赤壁赋》)

2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 《劝学》中“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2) 《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3)韩愈在《师说》篇中指出:“                                   ”这与《荀子•劝学》篇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相同的。

4)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5)苏轼《赤壁赋》中写游人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柬,因而乘着小舟,在广阔旷远的江面上,随波飘荡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

2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备受瞩目的“最美教师”评选活动于近日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来自师大附小教育集团的李老师脱颖而出,成为本年度“最美教师”。

B. 新型播种机实现了灭茬、旋耕与深松、施肥、精播一次性完成,减少了单独作业,大大降低了成本,秸秆还田的难题迎刃而解

C. 宋代才女李清照,才情横溢,词动京华,收藏的文物可谓汗牛充栋,但身为女人,生在乱世,情无所托,学无所用,令人感慨。

D. 韩国在其境内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其实是火中取栗,不仅无助于维护国家自身安全,还要承受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政治风险。

24.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索尼公司的内部网络遭遇黑客袭击,其原因是由索尼公司制作并准备播放一部以刺杀朝鲜现任领导人为题材的讽刺电影造成的。

B. 半年内,由于央行三度降息,使得外界对中国货币政策产生了一些诸如“强刺激”和“中国版量化宽松”等议论。

C. 现在全国各大医院的医疗水平、就医环境与以往相比均有提高,但药价始终居高不下,让患者难以承受。

D. 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时表示,政府要推进公租房等保障房建设,并且实行公平分配,为新就业的年轻人和长期进城务工的人员解决住房困难问题。

2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艺术家。他为人正直,屡遭贬谪。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年他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后赤壁赋》。

B. 荀子,名况,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倡“性善论”,强调学习对人的巨大作用。

C. “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事”。《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D.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6. 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义,不超过15个字。(2分)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四、写作(60分)

2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记忆中,总会有一些东西撞击你的心灵,在你的心海里激起朵朵浪花。这些浪花或许是一位朋友、一件往事、一处风景、一段情感……它们不仅仅让你难以忘怀,更多的是让你深思,让你回味……

请你以“心海里的那朵浪花”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泰兴四中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2018.9.27

参考答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答案】   1. D   (3分)

2. ①由孔子对流水的吃惊兴叹,引发自己对时间的联想、感触;

②感悟到时间与水有相似性,都在不停地流逝;

③认识到时间与水也有不同点,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④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6分)

3. ①开头的心跳,是因为感到时间飞逝,人生短暂;

②结尾心不跳,是因为明白了生死的规律无可抗拒,明白了时间的价值,要好好珍惜时间;

③从跳到不跳,写出了作者对时间深刻的感悟,对生命透彻的理解——生命虽然受到时间的制约,但是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享受时间带来的快乐。(6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无“厌弃”之意;B项,“深度伤感”有误;C项,“比中国人聪明”有误。

2. 试题分析:注意不同的计时工具下时间的名称和意义。“远古时间是模糊的”“后来被称作光阴”“铜壶滴漏更精准”“钟表人类文明的进步的表现,但也使人类成为时间的奴隶”。

点睛: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3.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心跳”好额“不跳”的含义:心跳是因为感到时间飞逝,人生短暂;心不跳,是因为明白了生死的规律,无可抗拒,明白了时间的价值,要好好珍惜时间。然后分析其意义:从跳到不跳写出了作者对时间深刻的感悟。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古文阅读(Ⅰ)《必修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4-15题。(32分)

4.【答案】C(2分)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通假现象。通假字有四种类型:声、韵母都相同,声母相同,韵母相同,形近通假。A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同“性”,本性,禀赋。B项,“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D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同“凭”,乘着。C项中没有通假现象。

音训求义法点睛:对于通假字可音训求义法来解,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要在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

5.【答案】C(2分)

【解析】试题分析:暴——曝,知——智,趣——趋,不——否。

6.【答案】D(2分)

【解析】试题分析:惑:糊涂。

7.【答案】C(2分)

【解析】试题分析:C项“上”应是名词作状语,“向上”。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8.【答案】B(2分)

【解析】试题分析:B项,觉:睡醒。

9.【答案】C(2分)

【解析】试题分析: C项,未始:不曾。

10.【答案】C(2分)

【解析】A. 一:专一;   B. 常:固定的;   D. 穷:穷尽,走到尽头。

11.【答案】D(2分)

【解析】试题分析:D项,箕,名词做状语,像簸箕一样。

点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12.【答案】B(2分)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的句子”,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考生应先分析加点字的词性,然后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来辨析活用类型。

A项,“吾从而师之”,“师”本是名词,因其后面跟了代词,故应活用为动词,且为意动词,“以……为师”。

C项,“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本为方位名词,此处后面跟了宾语,应活用为动词,比不上。

D项,“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本为名词,因跟在情态词的后面,应活用为动词,游泳。

13.【答案】A(2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项, 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意为“地”。

B项, 第一个“之”,助词,宾语提前标志;第二个“之”,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 第一个“于”,介词,意思为“在”;第二个“于”,介词,意为“从”。

D项,第一个“焉”,音节衬字,无实义;第二个“焉”,兼词,相当于“于之”。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14.【答案】A(2分)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特殊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每一种句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考生依据这些特点进行判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应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A项, “凌万顷之茫然” 也是定语后置句,应为“茫然万顷”。

B项, “是岁,元和四年也”是判断句。

C项,“句读之不知”是宾语前置句,“之”为提宾标志,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D项,“故为之文以志”是省略句,应为“故为之文以志(之)”。

15.【答案】   (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2分)

2)(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 有的(不知句读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能解决疑惑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有看出那些人高明的地方/是明智的。(3分)

3)(我)认为凡是这个州有奇异姿态的山水,都被我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3分)

4)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2分)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日”“知明”“师”“小学”“大遗”和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

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4分)

【答案】16. C  (3分)    17. B  (3分)     18. D  (3分)  

19. (1) 到处给朝中官员写信请他们求情,但众人都嫉妒他的才能,没有一个肯替他尽心的人。(3分)

 (2)先生天份无人可比/是绝无仅有的天才,文章卓绝不凡/卓越雄伟,当时文林同辈/和他同辈的人都推崇敬仰他。(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实词的用法。推断文言实词必须将该词放入句中,将句放入语段中,结合前后文进行推敲理解,不能孤立去理解这个词,更不能以现代汉语中该词的常见义项来代替它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A 项中“志”意为“记载(下来)”;

B 项中“引”的意思为“引领率导”;   C 项解释正确;

D 项中“靖深”是“静穆深沉”的意思。

点睛: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断。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3分)

A 项,“梅止于酸”的“于”表示对象的状态和性质,可不译,“不拘于时”出自课文《师说》,这里的“于”表被动,往往跟在动词后面,译为“被”;

B 项,两个“而”都是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C 项,“始指异之”的“之”是代词,代指西山,“爪牙之利”出自课文《劝学》,“之”在这里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D 项,“宗元以播非人所居”意为宗元认为播州不是人住的地方,“以”为动词,认为,“具奏以柳州让禹锡”中的 “以”做介词,意为“把”。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全文内容的把握以及对重点句子的准确理解。(3分)

A 项,根据文中“贞元九年苑论榜第进士。又试博学宏辞,授校书郎,调蓝田县尉,累迁监察御史里行”可知,中进士后柳宗元逐步升迁到了监察御史里行的职位,而不是监察御史。

B 项,根据文中“值叔文败,贬邵州刺史,半道,有诏贬永州司马”这句可知,柳宗元是在被贬邵州刺史的半路上又被贬为永州司马的,而非“任职不久后”。

C 项,根据文中“具奏以柳州让禹锡,而自往播,会大臣亦有为请者,遂改连州”可知,柳宗元自己是要去播州的,正赶上也有别的大臣为(刘禹锡)请命的,所以把刘禹锡的贬谪之地改为连州,柳宗元还是去柳州任职。

D 项,根据文中“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应物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厉靖深不及也”这句可知,该项正确。

19. 试题分析: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第一句中,贻,古今异义词,古义为赠送,今义为贻害;“无为……者”,否定判断句。

第二句中,“公”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咸,古今异义词,古义指全部、都,今义与“淡”相对;“之”在这里做代词,代指公(柳宗元)。

另外,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3分)

大意疏通:自己都感到好笑,一生为嘴到处奔忙,老来所干的事,反而要得荒嘴。

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

贬逐的人,当然不妨员外安置,诗人惯例,都要做做水曹郎。

惭愧的是我劝政事已毫无补益,还要耗费官府岸禄,领取压酒囊。

赏析:

这首诗语言平实清浅,却深刻揭示出苏轼初到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情。

诗以自嘲口吻开头,此前诗人一直官卑职微,只做过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三州知州,到湖州仅两月便下御史台狱,年轻时的抱负均成泡影,只能说为口腹生计而奔忙。“老来”,诗人当时方四十五岁,这个年龄在古人已算不小了,苏轼作于密州的《江城子》词中便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之句。“事业转荒唐”指“乌台诗案”事,屈沉下僚尚可忍耐,无端的牢狱之灾更使他检点自己的人生态度,“荒唐”二字是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却含有几分牢骚。面对逆境,苏轼以平静、旷达的态度对待之。

初到黄州,正月刚过,又寄居僧舍,却因黄州三面为长江环绕而想到可有鲜美的鱼吃,因黄州多竹而犹如闻到竹笋的香味,把视觉形象立即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题意,亦表露了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轼这种“能从黄连中嚼出甜味来”的精神是最应令人钦敬的,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使他在黄州的五年政治上的低谷时期(政治上不可能有任何作为),却在创作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大批著名词篇均写于这一时期,苏轼成了古代文学家中身处逆境而大有作为的典范,苏轼“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语)的高尚思想境界成为后人之表率。

后四句为作者自嘲,颈联写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用典自况。“为口”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却以苦为乐,以祸为福,在扫兴的“员外置”前加了一个“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了一个“例作”,安之若素,自我调侃。其心胸开阔,个性旷达便跃然纸上。尾联写无功受禄的愧怍,质朴自然。身为“员外”,却没能为国家出力办事,而又要白白花费国家的钱银,实在是惭愧。“压酒囊”就是工钱,虽然钱不多,可对于一个“无补丝毫事”的人来说,还要费这工资,确实惭愧。 这就表现了诗人的豁达和自得。

“诗穷而后工”,“只惭”句有几分无奈,但并不把它作为完全无所作为的理由,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文学上却可以大有作为。黄州成了苏轼一生词与文章创作的顶点,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这首诗一反古代诗人在遭受打击时鸣冤叫屈、叹老嗟卑的惯例,虽自嘲不幸,却又以超旷的胸襟对待,后世诗作唯有鲁迅的一首“运交华盖”与其相似。

20.B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堂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词,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句子,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词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词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本题B项,“颔联以 ‘知’‘觉’二字真实写出品尝到‘鱼美’‘笋香’”赏析错误。这一联意思是:由绕城的长江,联想到江中的鱼美;由连山的竹林,联想到“笋香”。所以“知”“觉”二字联想到“鱼美”“笋香”。故选B。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末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如本题B项,颔联以“知”“觉”二字应该是联想到“鱼美”“笋香”,而不是真实写出品尝到“鱼美”“笋香。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2题,15分)

21.【答案】(1).而致千里  (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 歌窈窕之章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二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 “致”不要写成“至”,“受业”不要写成“授业”。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22.【答案】    (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择师的标准”,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

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处。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

23. C【解析】试题分析: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A项“脱颖而出”:指锥尖透过布袋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本领全部露出。

B项“迎刃而解”: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

D项“火中取栗”: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C项“汗牛充栋”:形容藏书极多。使用对象不当。所以选C项。(3分)

点睛:成语辨析的关键就在于:一是对语境意义的准确把握,二是对成语含义的正确掌握,两者必须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辨析成语使用情况时,可依次思考下面几个问题:语境义→成语义→该成语是否适合于该语境。可以说,对语境义的准确把握和对成语义的正确掌握,是我们辨析成语使用情况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我们正确解答成语题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成语题误点设置 ①望文生义;②错用对象;③褒贬误用;④颠倒尊卑;⑤搭配不当,具体又分为前后矛盾、语意重复、不合惯用句式、错带成分等。

24.【答案】D(3分)

【解析】试题分析: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A项, 句式杂糅,“原因是……”和“是由……造成的”两个句式保留一个。

B项, 成分残缺,去掉“由于”。

C项,搭配不当,“现在全国各大医院的医疗水平、就医环境与以往相比均有提高”搭配不当,“水平”可以“提高”,“环境”只能“改善”。               故选D。

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①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

②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

③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

④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

⑤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

⑥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

⑦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

⑧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

⑨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

⑩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

⑾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

25.【答案】B(3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了解识记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B项,“他提倡‘性善论’”说法错误,荀子提出了“性恶论”的观点。故选B。

26.【答案】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2分)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句比喻说理,解释出其比喻义既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四、写作(60分)

27. 【例文】                       

心海里的那朵浪花

总是找寻那一朵震撼心灵的浪花,然而成长的岁月中,我渐渐习惯停下脚步,回首,才发现,那朵苦苦追寻的浪花就飘荡在我的心海……

喜爱中国的古典文学,习惯在阅读中寻找那一种渴望。

读过《红楼梦》,还记得那时,我急切地想寻得黛玉与宝玉的一丝甜蜜,但直到结局,我终未得到渴望中的一丝丝满足,气愤的我将书掷在桌边,久久不曾拾起,默默地为那份木石情缘哀伤。可如今,细细回味,才知道,曹雪芹对“黛玉葬花”这种行为艺术的赞美,对古时“神灵迷信”及王朝贵族的讽刺;才发现黛玉那“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美丽,不觉激起我心海里那朵怜惜之浪。

更喜爱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那深远的意境总会令我心海荡漾……

读过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他为汪伦“十里桃花,万家酒馆”的情谊所打动,而我,却因为感动而激起心海中那朵友谊之花。还记得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的寂寥,赞叹着他“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羡慕着他“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潇洒。

——再次激起我心中那朵寂寞之浪。

读过陶渊明,我对那一片桃花源充满了向往,想要穿越时空,问问他那一份宁静是否真的可以期许;听听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誓言是否后悔;想体味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激起了我心海中那朵向往之浪。

读过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令我感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哲理让我敬重,而惟有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激起了我心中那朵亲情之浪。

读过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激起我心中那朵思念之浪;读过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激起了我那朵报国之浪;“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激起了我荡存于心中的那多真爱之浪!

成长路上,我习惯于追寻,但当我破茧成蝶的一瞬,回首成长之路,才发现,原来我苦苦寻求的就是心灵与文学撞击的那朵浪花。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则命题作文,中心词是“浪花”,修饰语是“心海里的”,这就意味着不是让考生写自然界中的“浪花”而是要写“浪花”的比喻义或象征义。由所给材料来看,这“浪花”可以是人,如“一位朋友”,也可以是事,如“一件往事”,还可以是物,如“一处风景”;可以是具体的人、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一段情感”……可写范围很广。但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或是写景,都要注意,所选之材必须是能够“撞击你的心灵”的,是“难以忘怀”“让你深思,让你回味”的。

文体上,本题限定是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要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点睛:本题是一道材料加命题的作文,材料提示考生立意范围,题目是立意的关键。

具体立意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1)“是什么”的角度:可以结合生活中具体的例子谈一谈什么是“心海里的那朵浪花”是什么。(2)“为什么”的角度:可以从“那朵浪花”为什么会永驻自己的“心海”,让自己久久不能忘怀这个角度来写;(3)将“是什么”“为什么”的角度结合起来,写“心海里的那朵浪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让自己深思难忘的角度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