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 学科教学 >> 语文 >> 浏览信息
苏教版必修二《阿房宫赋》教案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高一语文 | 日期:2018-11-14 21:21:45 ] 字体:[ ]

《阿房宫赋》教案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学习作者“借古讽今”的手法。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批判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劳民伤财的罪恶。

3. 通过诵读,感受“赋体文”的文化魅力所在。

【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自主学习(学生讲解)

1.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

2.简介“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修辞:渲染夸张,多用比喻、排比、对偶等

3、关于阿房宫(哥只是一个传说~

(一)传说中的整体情况

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里面道路纵横交错,宫殿屋宇林立。其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高达十数丈,可以容纳万人。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  

(二)传说中的修建情况

修阿房宫用的全是珍贵木料和质地优良的石料,参加修建的工役有七十万人之多。这些材料从千里之外的蜀地(四川)和荆地(湖北)远道运来。那时交通落后,全靠人拉马驮,其艰巨非同一般。当时有运石工人编的歌唱道:“千男呼哟万男喊,巨石大如山。渭水河啊甘泉口,石落水断流。  

(三)传说中的名字的由来

(一说)某一日,秦始皇忽然觉得咸阳的人多,先王的宫殿太小,于是就要再造一个宫殿。大臣问造在哪里,秦始皇操陕西方言说:“阿房”。阿房并不是一个实际地名,它的意思是“近旁”、“旁边”。听了秦始皇的话,大臣们就命工匠在咸阳宫旁边的上林苑建了一个“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庞大宫殿,取名“阿房宫”。

(二说)阿房宫早在秦始皇曾祖父惠文王时就开始修建了,原名阿城。阿的意思是高大的丘陵,言其宫殿很高。惠文王死,工程就停下了。直至几十年后的秦始皇,才又接着修。因为在高大的丘陵上修房,故名阿房宫。

(三说)传说中秦王赢政爱上过一个美丽的民间女子,芳名阿房,但这段美丽的爱情终究没有换来美丽的结局,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秦始皇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极度奢华的阿房宫。  

(四)传说中的覆灭情况

数十年后,楚霸王项羽入关推翻秦朝暴政,听说爱妾虞姬被擒,一时恼怒移恨于物,竟一把火烧掉阿房宫,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方圆百里尽成灰烬。如同美女般风华绝代的阿房宫就这样结束了它来去匆匆而又凝聚着无数血泪和情愁的生命。   

点拨:那么23岁的杜牧为何要写《阿房宫赋》?写作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呢?

4、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5.学生欣赏朗诵,注意正字音,并自读课文。

缦回             囷囷焉       不霁何虹         辇来于秦

妃嫔媵嫱           焚椒兰        辘辘            杳不知

尽态极妍            摽掠         鼎铛             逦迤

锱铢            架梁之椽     在庾之粟粒         横槛                      

呕哑              参差         骊山              

三、问题探讨:研习第一段,谈一谈对阿房宫总体的印象是什么?

四、问题精讲

1.学生集体朗读第1段。

2.思考:本段主要写什么?分几层来写的?(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本段主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可分三层。

第一层(“六王毕”四句)写秦统一的气概、阿房宫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

第二层(“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宏伟瑰丽。其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广、高。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

第三层(“歌台暖响”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

 【行文思路:建宫背景——总体规模——细写内部——(楼阁多、构造奇、布局巧、桥道美观)——歌舞盛况】

五、当堂训练

1、杜牧,字        ,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                   。文、赋、诗皆工,诗与          齐名,世称“小杜”(               “老李杜”)

2.注音

缦(     )回、囷(    )囷焉、不霁(   )何虹、辇(   )来于秦

妃(   )嫔(     )媵(    )嫱(      )、椒(    )兰、辘辘(        

杳(    )不知、尽态极妍(    )、摽(       )掠、鼎铛(      

逦(    )迤(    )、锱(    )铢(    )、架梁之椽(     )、在庾(     )横槛(     )、呕(    )哑(    )、参(    )差(    )、骊(    )山、鬟(    

3.解释关键字词,翻译重要句子。

四海一(     )、骊山北(     )构(    )而西(    )折、直走()咸阳、未云何龙(    )、不霁(    )何虹(     )、气候(      )不齐(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巩固导入

检查《阿房宫赋》第一段的背诵情况,引入第二、三段秦朝统治者生活奢靡的另一角度的铺写。

二、自主学习,问题探究,重点精讲。

 1.具体研习第2段。

(1)朗读第2段。

(2)提问:第2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几层? 

明确:第2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二层。第一层(“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

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行文思路: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

(3)学生集体朗读或试背本段文字。

2.具体研习第3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3段。

(2)分组讨论第3段的内容及层次。

明确: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从“燕赵之收藏”到“亦不甚惜”为一层,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至 “用之如泥沙”为一层,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一层,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最后四句是一层,写了三件史实:“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3)学生集体朗读或试背课文。

3.具体研习第4段。

(1) 学生集体朗读第4段。

(2)提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 

明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 (3)提问:“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4)提问: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明确: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段意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并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我们再来看看杜牧写作本赋的缘由:“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的举动与秦始皇何其地相似!作为一名关注社会现实、匡时济世的封建知识分子,君主劳民伤财的行为不能不引起他深深的忧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杜牧在这里借秦始皇建阿房宫的题材,用赋的铺陈排比,指出骄奢淫侈必亡国的历史教训,讽谏晚唐敬宗,勿使悲剧再度重演。这是什么手法?

明确:借古讽今

5)问:除了本赋之外,你还能列举出杜牧其它使用了借古讽今手法的作品吗?

明确:《泊秦淮》、《赤壁》等。这也反映出杜牧是一个对国家、民族命运有着深切关注的作家,他的作品大多与晚唐气象紧密结合在一起。面对统治者无视国势衰微继续贪图享乐的现实,作为一个文人,杜牧只能采取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对统治者提出劝谏。这也放映出他匡时济世的情怀和理想。

4、欣赏文章的结构之妙

根据内容,文章可分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 

学生思考后,明确:文章可分两大部分(123段为第一部分;第4段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写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三、当堂训练。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③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④秦人不暇自哀,而a后人哀之;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c后人而复哀d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的加线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③   D.②④⑥⑦

3)对文中划线的四个“后人”分析正确的是(   )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5)第二段文字共四句话,分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统治者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的问题。

7)下面是对第④句话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人,文中指秦始皇。不暇,没有空余的时间,文中是来不及的意思。来不及作为教训加以改正,秦就被推翻了。

  B.不鉴之,即不之鉴,不以为鉴;鉴,“作为教训”的意思。

  C.句中的三个“之”都是指代前文中秦王的骄奢淫逸。

  D.句中第c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是指唐朝统治者。

四、教学反思

 

 

 

 

 

 

 

 

 

 

附:文言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毕,完阿结,指为秦国所灭;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云、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了云,出现了龙)   

4.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名词作动词,出现了彩虹

5.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辇车)  

6.朝歌夜弦(歌、弦,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7.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精英,动词作名词,皆译为金玉珠宝等物)  

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铛、石、块、砾,看做铁锅,看做石头,看做土块,看做沙砾。名词作动词。)   

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10.廊腰缦回(腰、缦,名词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   

11.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12.族秦者秦也(族,名词作动词,灭族)  

13.蜀山兀(兀,形容词作动词,山高而秃,指山上的树木被砍伐光了)   

14.日益骄固(日,名词作状语,天天地)  

15.秦人不暇自哀(哀,为动用法,为„„哀叹)   

16.奈何取之尽锱铢(尽,使动用法,使„„尽)  

17.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   

18.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极,副词作动词,极尽)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4)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5)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2、被动句    

1)输来其间    2)函谷举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秦人不暇自哀    

2)定语后置  

1)有不见者,三十六年2)钉头磷磷3)瓦缝参差4)管弦呕哑  

 3)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2)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3)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4)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5)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6)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7)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4、省略句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2)剽掠其人    3)可怜焦土  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古今异义】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宫室建筑的精巧;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指天气(雨雪阴睛)的意思;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    

④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今义:怜悯  

⑤几千万落(古义:座,所;今义:下降,衰败)  

⑥直走咸阳(古义:跑,奔,此处解释为趋向;今义:行)  

【一词多义】   

一:  

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3、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4、而或长烟一空(全都)

5、用心一也(专一)  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爱: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4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取:  

 1、奈何取之尽锱铢(夺取)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   4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族:  

 1、族秦者秦也(灭族)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4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家族)    焉: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然:„„的样子。)  

 2、或师焉,或不焉(助词)    

3、且焉置土石(何况往哪里放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4、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用灭亡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力量呢?怎么。疑问副词)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堆积土成为山,风雨在那里兴起了。于之。兼词)    6、于是余有叹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而:  

 1、骊山北构而西折(它从骊山北麓建构,折向西面。)    

2、不敢言而敢怒(不敢讲话,却敢在心里愤怒。)..    

3谁得而族灭也(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句读的。)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夫:  

 1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唉,假使六国各自爱护他们的百姓,就有足够的力量来抗拒秦国。)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语气助词。大国,难以测量啊,害怕有埋伏啊。)    

3、予观夫巴陵胜状(我看那巴陵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