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 学科教学 >> 美术 >> 浏览信息
让人看不懂的当代艺术,到底该怎么欣赏?
[来源:互联网 | 作者:美术 | 日期:2018-11-15 18:42:25 ] 字体:[ ]

走进美术殿堂,我们往往会非常失望,因为那些著名的艺术家,哪怕是毕加索画的作品,我们都看不懂,看不懂嘴上还不敢轻易说出来,心里苦极了!

这个时候您可千万别着急,当代艺术虽然以反精英艺术为精神,但是它本身却是精英艺术的一部分。精英艺术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为少数的上层社会人士服务的艺术。过去以油画为代表的艺术在西方是专门为有钱人服务的,所以它是精英艺术。但今天油画不能算作精英艺术,虽然大众未必能够买得起这样的作品,但是,受众决定作品的属性,当一种艺术被人们所接受的时候,它就不再是属于小众精英的专利,换句话来说,它成了大众艺术。

表现主义画派是怎么回事?

当代艺术需要积累,没有积累你真的看不懂。

以前的艺术,比如肖像画,不一定要有观念,不就是一个人像吗,像,生动就好。可是相机出现以后,人的能力很难跟机器去比,虽然有一些高水平的艺术家可以做到画得跟真的一样,但是这样的毕竟少。如此,一张照片和一张栩栩如生的肖像画相比,后者存在的意义就变成了作品中的笔触感、保存的时间性、不可复制性等。有些艺术家开始考虑作品的笔触感,这就产生了表现主义艺术,梵高是最典型的。

在梵高于1888年踏上普罗旺斯之前,百年来一直有画家把这个地方的景色搬上画布。普罗旺斯比较知名的艺术家有弗拉戈纳尔、康斯坦丁、毕道尔和艾吉耶。他们全部都是现实主义画家,他们都信奉一个经典的,而且较少引起争议的观点,即他们的任务就是在画布上展现了一个视觉世界的精确版本。他们走进普罗旺斯的田野、山川,画出了栩栩如生的柏树、林子、青草、麦子、云朵和公牛。

然而梵高却坚持认为,他们中的大部分并没有画出这些景物的神髓,对普罗旺斯的描绘不够真切。我们倾向于将那些充分表达出周遭世界核心要素的图画称为现实主义的作品。但是世界是如此复杂,并足以使两幅描绘同一个地方的现实主义作品因艺术家风格和气质的不同,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两个现实主义画家有可能坐在同一片橄榄林的一端,创作出迥异的素描。每一幅现实主义作品都代表一种选择,画家从真实世界中选取他认为突出的特质来表现:没有一副绘画作品可以捕捉整个世界,就好像尼采略带嘲讽地指出的那样:现实主义画家

“ 完全忠实于自然 ”——天大的谎言:自然怎么会被局限于一幅画中?自然最小的部分已是无穷!因此他只是画出了他喜欢的。那么什么是他喜欢的? 的!

如果我们喜欢某个画家的作品,那可能是因为,我们认为他或她选择了我们认为对于一片景色来说最有价值的特征。有些选择是如此敏锐,以至于它们逐渐成了一个地方的定义,只要我们到那个地方去旅行,就必然会想起某位伟大艺术家所描绘的特征。

换言之,比如,如果我们抱怨画家为我们画的肖像不像我们本人,我们并不是在指责这个画家欺骗了我们。只是我们觉得,或许这件艺术作品创作的选择过程出了差错,那些我们认为应该属于精华部分的地方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拙劣的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连串错误选择的后果,该表现的没有表现出来,该省略的却又呈现出来。梵高对绝大多数在他之前已经描绘过法国南部的画家进行了抱怨,认为他们没有把最本质的东西表现出来。

怎么欣赏印象派画作?印象派是怎么回事呢,你想啊,写实的画像都很清晰,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到底事物有没有一个可见的边缘?或许没有,真实的物理空间只有光,没有光的地方什么也没有,那么光就成了物体存在的一个根本,所以把事物按光的特性来表现就对了,于是有了印象派,眯上眼睛,你会看到七彩的阳光穿过你的指缝进入你的眼睑。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画家,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光和影的色彩描绘是莫奈绘画的最大特色。莫奈在《睡莲》的画中竭尽全力描绘水的一切魅力。水照见了世界上一切可能有的色彩。水在莫奈的笔下,完全成为世上所能有的色彩绘出的最奇妙和富丽堂皇的织锦缎。马奈称他是“水的拉斐尔”。

在莫奈的《睡莲》中,与其说他是用色彩表现大自然的水中睡莲,不如说他是用水中睡莲表现大自然的色彩。评论家瓦多伊的评价是:“他早期的那些画没有一幅能与这些难以置信的水上风景相提并论的,因为这些画把握了春天,把它留在人间。画面的水呈浅蓝色,有时像金的溶液,在那变化莫测的绿色水面上,反映着天空和池塘岸边以及在这些倒影上盛开着清淡明亮的睡莲。在这些画里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美,它兼备了造型和理想,使他的画更接近音乐和诗歌。”

什么是真正的立体主义?立体主义,真的很不立体。可是人家本来也不叫立体主义,毕加索那会儿叫它方块主义。毕老爷子那个时代,西方的绘画已经画得很立体了,怎么办?再这样画下去,是没有办法在艺术史上留名的。那就给传统的方法找茬。以前的写实的确很立体,可那是障眼法,你用手去摸就知道—平的。毕加索告诉你什么叫立体,他在画面上粘了一小块木头,真的立体了,这是一个突破,从没有人在画面上把东西做得这么“立体”的,不过毕加索这么一搞不得了,后来的画家就什么东西都拿到画面上粘了,什么麻绳、车轮、铁片等都有,它们不讲故事,只告诉你立体的真相。然后这一脉再走下去,把画布也扔了,叫装置。毕加索作品《梦》,毕加索64岁时给她的生日贺信中说:“在这个世界上,与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开始”。这幅画作可以说是毕加索对灵与肉的最完美的体现。

好吧,玩够了,老爷子开始探索真正的立体。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围绕着一个美女或帅哥转上几圈,看看鼻子、手、臀部,立体地欣赏,毕加索的那些立体主义作品就是这么画出来的,不过,毕加索不屑于好好画了它,他让自己回到六岁时的状态,歪七扭八地画了人的侧面鼻子、正面的比目鱼一样的眼睛,还有如同得了小儿麻痹症的腿……

欣赏当代艺术需要包容心1906年,当马蒂斯第一次为他介绍非洲雕塑的时候,毕加索立即被那夸张的造型和带有几何意味的纹饰所吸引。尤其受到塞尚的“独立于自然”“建立绘画自身的结构秩序”等思想及作品的启发,他于1906年底至1907年春,创作了大幅油画《亚威农的少女》,一举突破了之前所有焦点透视和光影的束缚,充分发挥画面结构的力量,用简单的几何线、面和色彩,在两维平面上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新空间—这幅画,被评论家称为立体主义的开端之作。 

《雕塑家》是以毕加索的情人玛丽·泰瑞莎的形象为蓝本设计的。毕加索也将许多轮廓线加以延长,而切割出不同的区域,色彩就如同填色游戏般涂绘在各区域中。此外毕加索也强调装饰的效果,他在部分线条的周围加上点状装饰,使得平涂的色块变的层次丰富。

28岁时,毕加索与另一位深受塞尚影响的艺术家乔治·布拉克合作,对绘画结构做了进一步探索。他们把完整的对象分解成各种形状的“零件”,在画面上进行重组,自然形态被主观处理为碎片化的几何结构,于是,立体主义被带入了智力分析阶段,即“分析立体主义”当代艺术的各种流派多了,那究竟要怎么欣赏?

第一,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毕竟艺术发展到今天,它的历史很长,而且步伐也越来越快,信息很庞杂。我们几乎没有办法应对,那么我们要做的事也许只是:为什么不去试着接受呢?也许它会给我们带来新的体验。艺术的发展有的时候就是要让你感受到一种新的可能,看一件你从没有见过的作品,不要马上下结论,可以先了解一下艺术家的创作思路、艺术脉络,然后再看他的作品,你会有新的体验。

第二,要有一种认知:你不喜欢不等于不好。今天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它们的出现基于不同的个体经验,基于不同的学术脉络,因此不要轻易否定一件作品,除非你对它包括它的脉络很熟悉,否则妄下断语只会告诉别人你的无知。

当代艺术欣赏有独特标准。

艺术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换标准的。唐代的时候,妇女喜欢浓妆艳抹把自己养成大胖子,今天的妇女却想办法抽脂减肥。

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头脑中的艺术标准都是落后的,中国部分主要是古代的艺术标准,西方部分主要是二战以后———这已经是很不错了,更多的人只有中国古代传统的标准。古代人看艺术的标准是什么呢?是品位高雅,格调不俗,修身养性,颜色美丽感人。我们总是听到许多人说,画得不好看,不美,认为只有美的才是艺术。

如果你用这个标准,你就永远看不懂当代艺术。因为当代艺术的标准不是好不好看,而是重不重要。就像刚才寇德卡那张照片,你用美不美来衡量,永远衡量不出它的价值。

我们再来看一看德国当代艺术大师约瑟夫·波伊斯的《油脂椅子》。这件被称为艺术品的东西,是在一把破旧的椅子上涂抹了许多油脂,椅子上还有一段铁丝。这件东西是西方艺术史的经典作品,是德国的国宝级别艺术品。与中国传统艺术标准来看,这非但不高雅,恰恰都是由些又俗又脏的东西构成,而且不美,还有点恶心人。这样的东西我们都能做,没什么技术难度,怎么就被德国人看做宝贝?

其实波伊斯想通过这个作品讲述他的故事和感想。你若听了他的故事,就明白这件作品的意义。1938年,波伊斯参加了希特勒空军青年团。1943年,波伊斯驾驶的飞机在轰炸苏联克里米亚地区的基姆防空基地时被敌方击落,舱内的战友当场丧命,而波伊斯则幸运地在颅骨、肋骨和四肢全部折断的情况下被当地的鞑靼人救了回来,并靠动物油脂、奶制品和毛毯恢复了健康。这段经历改变了波伊斯的许多思想。一个象征现代文明国家的人,驾驶着象征先进科技的飞机,却用于战争,而讽刺的是却被一群象征落后文明的游牧民族救活。波伊斯觉得画画不能表达这些反思,就用了一种象征的手法,用铁丝、椅子、油脂表达了他的感受。之后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现毛毯、急救包、血瓶、毛毡,就是这个意思。因为这些作品是关于二战的反思,所以变成了重要的历史证物。